2017-07-04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張明敏 高文興
■ 本報記者 張明敏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
14個世紀前,晉代高僧法顯、唐代高僧玄奘都到訪過釋迦牟尼的誕生地——尼泊爾的藍毗尼,唐代時尼泊爾尺真公主與松贊干布的聯(lián)姻更是成為一段佳話。
14個世紀后,在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與中尼兩國建交60余年的大背景下,兩國紐帶的維系和加固更迎來了新的機遇,一批中國民間組織紛紛開始嘗試走出國門。
7月1日,300輛山地單車踏著昔日西行的足跡,飛躍喜馬拉雅山脈,在佛國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投放,為當地山地貧困居民的出行提供解決方案。
開車僅能行駛一小時的國度
Samin是尼泊爾人,曾在臺灣有過留學和打工的經歷,回到尼泊爾已有三四年時間。如今的Samin感到生活十分不便,曾經駕車在臺北公路上馳騁的經歷已經一去不再復返。因為Samin的國家并沒有那樣多的公路可供汽車行進,汽車基本在1小時內都可抵達“終點”,因為實在是無路可走。
Samin深知,對于尼泊爾城市居民來說情況尚且如此,山區(qū)居民的出行狀況將更加難以想象。于是,Samin開始想象,山地自行車是否能夠解決山區(qū)居民的出行問題。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之人。
2015年4月,尼泊爾發(fā)生8.1級地震,傷亡人數過萬。當時,北京一家名為慈愛公益基金會的創(chuàng)始人、理事長曹翔前來尼泊爾參與民間救援工作。這支基金會中大部分成員來自名為“越野e族”的組織,有著豐富的越野出行經驗,這也讓他們對于當地的道路出行狀況格外關注。
其后,曹翔又多次和朋友們來到尼泊爾。與當地居民進行深入交流后,曹翔發(fā)現(xiàn),大多數尼泊爾居民均居住在山間與山為伴,出行均靠步行,孩子們?yōu)榱松蠈W或者歸家,出行一次一連走上幾天的時間是家常便飯。囿于山路崎嶇,當地汽車無法在山區(qū)通行,貧困居民家中也無力購置摩托車、自行車等交通工具,孩子們的求學之路只能依靠雙腿。
曹翔腦中閃現(xiàn)出的解決方案正是Samin心中所想,經過多方調研后,曹翔決定通過基金會的資源向尼泊爾山區(qū)捐贈一批山地自行車,一個名為“佛國單車”的山地居民出行計劃就此成行。
根據北京慈愛公益基金會的計劃,首批將向尼泊爾方面捐贈300輛山地自行車,而今后將共有3萬輛山地自行車落地佛國。同時,根據當地居民的出行習慣,基金會還為山地自行車進行了改良,安置了后座以承載物品。
伸展至他國的公益創(chuàng)新
2017年7月1日,北京慈愛公益基金會正式將“佛國單車”項目落地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其后,基金會將通過“以商養(yǎng)善”的方式幫助該項目可持續(xù)發(fā)展。同時,基金會的慈愛體育項目也將與尼泊爾地方體育運動地方進行融合。
王璇是北京慈愛公益基金會的秘書長,有著多年民間組織從業(yè)經歷的她儼然已是公益界的“老兵”。在王璇看來,用商業(yè)的模式解決公益的問題,是公益項目能得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有效保障,這種保障不因項目落地國內還是國外而有所改變。
“現(xiàn)如今,公益慈善的發(fā)展已不在簡單停留在資金資助的方面,物資捐贈、項目多元化、以商養(yǎng)善都是中國公益慈善進步的方向。捐贈山地自行車讓慈善通過資金捐贈以外的多種形式來表現(xiàn),真正補足受助人群的實際需求,這種作法既務實又創(chuàng)新。”王璇說。
實際上,這種作法也將公益界的最新實踐從一國之都傳遞到另一國之都。
“以商養(yǎng)善”為海外公益插翅
與基金會合作的祥心慈善企業(yè)負責人黃承軒也對尼泊爾當地狀況進行了深入考察,在此次山地自行車捐贈后,他有了更新的想法。
黃承軒所負責的企業(yè)是一家社會企業(yè),不僅以其產品解決了社會問題,還將所得利潤重新投入公益模式本身。
這家企業(yè)所帶來的新型酵素,可打破傳統(tǒng)農業(yè)中的許多桎梏,能有效幫助農民減輕成本、打開市場,為社區(qū)改善農業(yè)質量和生態(tài)建設,同時為整個社會提高就業(yè)和人民體質。
“現(xiàn)代公益的最大特點,就是不再直接捐錢,而是從根本問題上整體性地解決一個社區(qū)、一個群體的多方位需求。”黃承軒說,“期待可持續(xù)的農業(yè)方式經兩國民間組織推廣到更多以農業(yè)為主的國家和地區(qū)。”
而此次的山地自行車捐贈只是中尼雙方和做的一個層面,雙方都懷著更長遠的目標讓尼泊爾相關社區(qū)能夠通過整體生態(tài)構建去達到比傳統(tǒng)捐贈擴大十倍甚至百倍的、可持續(xù)的受益,這也是社會企業(yè)多年來在全球尤其是亞洲地區(qū)的經驗所得。
通過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農戶們的經濟能力和生活質量將得到成倍的提高,屆時,一輛小小的山地自行車不會再成為他們難以負擔的成本。
創(chuàng)始成員國受益“一帶一路”
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
尼泊爾作為最早響應的20個創(chuàng)始國家之一,在受惠于“一帶一路”的同時也成了最早一批支持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的友好鄰邦。
就在十余天前,中尼雙方舉行了第十一輪外交磋商,將共同在一帶一路框架下深入開展各個領域的互利合作,包括高層互訪、貿易投資、能源、旅游人文等等,而其中更著重提出災后重建領域。
作為尼泊爾震后重建的一個延展,這3萬輛自行車成為了兩國公益領域合作的一個新起點,它在捐贈形式、公益深層次形態(tài)和公益走出國門上都有重大的創(chuàng)新。
尼泊爾前總理、尼泊爾聯(lián)合馬列黨派主席奧利也光臨現(xiàn)場,他高度評價這一項目,并表示近年來,中尼兩國在各個領域的雙邊互動都是有目共睹的,而公益慈善領域的合作讓他感到使兩國的合作關系又上了一個新的層次。
毫無疑問,中尼兩國的關系正處在歷史最佳時期,再加上一帶一路的倡議,如今一批批公益先行者,紛紛跨出了國門。
接受《公益時報》采訪的中央財經大學中國海外發(fā)展研究中心主任包勝勇教授這樣說:“中國民間組織的海外步伐是在欣喜中伴隨著種種挑戰(zhàn),而相比于商業(yè)組織,民間組織的這種挑戰(zhàn)甚至于更大,所以每一次行動的成果都是來之不易,也讓人倍感欣慰。”
接受本報采訪后,Binod Shrestha欣然拿起《公益時報》的樣刊留影紀念
專訪尼泊爾議會成員、馬丹·班達里體育學會會長Binod Shrestha:
努力為中尼兩國公益合作制造良好氛圍
■ 本報記者 高文興
作為此次捐贈儀式的召集人,尼泊爾議會成員Binod Shrestha在儀式過后專門接受了《公益時報》的采訪。Binod Shrestha同時也是尼泊爾一個全國著名的體育學會的會長,這家學會以已故的尼泊爾聯(lián)合馬列黨派原總書記馬丹·班達里命名,常年組織和開展全國性的體育賽事和與體育相關的公益活動。
《公益時報》:尼泊爾大地震發(fā)生兩年以來,相信有不少國外公益組織對尼泊爾發(fā)起了援助,你如何看待此次的自行車捐贈?
Binod Shrestha:當然,這不是第一次尼泊爾得到其他國家公益組織的援助,但這是第一次我們看到有這樣創(chuàng)新形式的捐贈。我們當然歡迎所有形式的援助,但我們更偏向于物質捐贈。因為金錢的投入往往是一次性的,再大的金額也有消耗殆盡的一天,但有針對性的物質幫助,如果設計得當,是有可能從根本上改變受助人一生的。
《公益時報》:尼泊爾目前還有哪些方面是亟需外國民間組織的援助和共同合作的?
Binod Shrestha:作為馬丹·班達里體育學會的會長,我相信體育是一種可以連接不同國家人民的媒介。我們希望可以指導尼泊爾青少年在正確的軌道和方向上進行體育和與體育有關的公益活動,所以任何有益于這個方向的合作,我們都非常期待。
《公益時報》:尼泊爾本地的民間組織是否歡迎和他國民間組織進行合作呢?
Binod Shrestha:尼泊爾本地有很多民間公益組織,他們都有各自投身的領域??偟膩碇v,我們盡可能呼吁他們關注青少年的成長。同時作為一個連接兩國的媒介,我們學會也盡力促成國外公益組織與他們進行對接本地需求。
《公益時報》:尼泊爾在短時間涌入大量的國外公益組織和國外援助,是否會擔心這些援助會給受助者造成心理負擔?
Binod Shrestha:當然,每每談及公益組織和接受他人捐贈,受助者所接收到效果不一定是正面的。舉例來說,現(xiàn)在馬丹·班達里體育學會努力通過體育和與體育相關的活動,連接起尼泊爾受助者和他國援助者的關系,讓雙方在共同參與的氛圍中互相了解,這對本地受助者、本地民間組織和國外公益組織都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