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收藏本站
中華彩票 人人公益
您的位置:主頁 > 新聞 > 要聞 > 破解留守兒童問題進行時
破解留守兒童問題進行時

2015-09-01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高文興




皮村這樣一個城鄉(xiāng)連接處為打工者子弟保留了一絲童年

鄧飛說,2015年要把“e農計劃”做得更有序、更規(guī)范。

孩子們在志愿者教師的帶領下誦讀《千字文》

6100萬留守兒童、205萬獨居兒童,一談起農村留守兒童,這兩個沉甸甸的數字就像一團無法呼出的肺氣一樣,堵在所有人的胸口。伴隨著這兩個龐大數字而來的種種問題,已越來越讓這個脆弱的群體成為一個沉重的公共議題。

普遍認為,面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目前有三條出路——讓父母返鄉(xiāng)(鼓勵父母返回農村生活)、讓孩子隨行(讓打工父母把孩子帶進城市)、讓孩子住校(在農村建立留守兒童寄宿學校)。

但在實施過程中,這三種方案都面臨著更加復雜的問題。

“讓父母返鄉(xiāng)”:父母回鄉(xiāng)后沒有固定工作,如果平時的生活來源無法支撐起全家的開銷,這個方案就變成了空談;“讓孩子隨行”:受到戶籍政策的限制,許多隨父母進城的孩子又面臨了就學難的問題,許多孩子因此又成為了“城市留守兒童”;“讓孩子住校”:近20年來的“撤點并校”讓鄉(xiāng)村間的中小學數量銳減,嚴重影響了留守兒童的教育甚至成長環(huán)境,并且住宿制學校也無法顧及到學齡前的留守兒童。

Q1:讓父母返鄉(xiāng)

A:e農計劃

把時間調回到去年的這個時候,中國公益界、尤其是兒童公益界的“大紅人”鄧飛的手里已經有了八個公益項目,其中七個和鄉(xiāng)村兒童息息相關。

2011年,鄧飛發(fā)起“免費午餐”,5個月時間籌集1600多萬,惠及1萬名鄉(xiāng)村兒童,同年國務院決定撥款160多億元,為全國680個縣的2600萬名兒童提供午間膳食。以1600萬撬動160億,鄧飛第一次在公益路上“開了竅”,這才有他后來的一系列“中國鄉(xiāng)村兒童聯合公益”項目。

短短三年時間,鄧飛主持發(fā)起的系列項目一共籌集超過1.5億元,直接服務超過100萬名兒童,幾乎遍獲中國公益界的所有大獎,但一個問題的存在仍然讓鄧飛皺緊眉頭:這些已有的公益項目永遠不能取代父母之于孩子的親情和照顧。

“我們永遠不能取代父母。”鄧飛憂心忡忡地說,“如果孩子父母不在身邊,我們再怎么努力,也不能根本解決孩子問題。”

要解決這個瓶頸,就“需要幫助把農民在自己的土地上提供收入,實現自我造血,‘讓爸爸回家’”。

在鄧飛扎根鄉(xiāng)村開展項目的三年中,其和其團隊發(fā)現,許多貧困的鄉(xiāng)村意外地保留了潔凈的空氣、水、食材和原生態(tài)環(huán)境,而這些正是當今城市居民所渴求的。

據此,2014年末,鄧飛在與16個縣、上百種農產品的合作下,和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校友們發(fā)起了“e農計劃”,用這樣一個電商平臺把優(yōu)質的原生態(tài)農產品推向社會。此外,配合銷售,鄧飛的計劃中還有鄉(xiāng)村旅行、山谷養(yǎng)老和古村落保護這樣幾個概念,努力把城市游客請到鄉(xiāng)村來消費。

而在另一端,受助者的人生也發(fā)生了改變。“e農計劃”能讓鄉(xiāng)村家庭獲得更多收入,父母可以不用再外出打工,便可獲得可觀的收入。

經濟學家許小年認為:“它(e農計劃)和大病醫(yī)保、免費午餐都不一樣。不一樣在于這樣的公益計劃不是去給貧困地區(qū)輸血,而是幫助貧困地區(qū)來培育自己的造血功能。”在他看來,以商業(yè)滋養(yǎng)公益是完全可行的模式。

“當爸爸們回家重新務農之后,城市人能獲得安全的農產品,老人不再空巢,孩子不再留守。”鄧飛這樣概括“e農計劃”的初衷,“鄉(xiāng)村孩子除了吃飽穿暖,生活學習無憂,未來將擁有更舒展的身段和植入愛意的心靈。”

Q2:讓孩子隨行

A:皮村同心實驗學校

皮村——這個坐落在北京首都機場航道下方的村子,每隔兩分鐘就會有客機在頭上轟鳴而過。高樓建設在此熱火朝天地開工,得知會被拆遷的村民見縫插針地蓋起房屋,臨街開滿了各種商鋪:五金、理發(fā)、百貨、各地小吃……同心實驗學校就坐落在這里,這是一所專門招收打工子弟的學校。

2002年,還在中華女子學院社工系讀書的沈金花以志愿者的身份參加工人文化教育工作,在一些打工人群的聚居區(qū),她和同伴們看到很多小孩子沒有學上,沒有大人照顧,便萌生了創(chuàng)辦學校的想法。2005年8月學校開始招生,迅速在打工者群體里得到認可,生源不成問題。

2012年,學校曾一度面臨被關停的境地,幸得崔永元等名人上書相助,學校得以留存。當時這份聯名信陳述的“三大理由”很好地詮釋了這所學校的價值。

第一,同心實驗學校很好地照顧到城市流動兒童的利益。孩子們在城市流動學校的搬遷過程中,不斷地來到陌生的地方,不斷重新認識同學和老師,這對他們是莫大的傷害,同心實驗學校給了他們固定的就學空間。

第二,學校不僅是學校,還是打工者聚集社區(qū)存在的核心條件。取締這所學校,也會取締它帶來的寶貴的工人社區(qū)文化。

第三,聯名信中寫道:“皮村的打工青年用自己的雙手和全部精神參與了同心學校建設和社區(qū)建設,這片土地是他們的第二故鄉(xiāng),請不要切斷他們與他們所創(chuàng)造的新生活的聯系,不要扼殺他們對未來的期望。”

Q3:讓孩子住校

A:華夏鄉(xiāng)村兒童啟蒙教育項目

在近20年的“撤點并校”的運動下,鄉(xiāng)村教育嚴重缺失,農村兒童的安全問題也十分突出。在這樣的背景下,考慮到學生的分散性,讓農村留守兒童進入寄宿制學校本來也算得上是一種補救辦法。

但目前的困難在于,許多農村學校沒有實行“寄宿制”的條件,經費和師資的短缺極大地困擾著學校的管理者。而且,學齡前的留守兒童在隔代人的照看下,也存在許多問題,他們的受教育及安全問題更為棘手。

此外,目前鄉(xiāng)村教育和城市教育一樣,均采取升學導向的教育模式。這導致鄉(xiāng)村教育是以將學生送到城市里上大學、工作為教育目標的。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曾撰文表示,“這帶來的問題是,如果升學不成功,所學的知識就變得‘無用’”,長此以往,當一個地區(qū)的基礎教育越發(fā)達,最后卻可能導致當地的人才越匱乏。

針對這些問題,中國鄉(xiāng)村文明研究中心聯合香港施永青基金、北京鳳凰公社農場、春之谷華德福教育等機構共同發(fā)起了“華夏鄉(xiāng)村兒童啟蒙教育項目”,通過傳承汲取中國古代禮樂啟蒙教化之精華、秉承陶行知鄉(xiāng)村平民教育理念、借鑒華德福人智學科學教育思想,探索一條中國式鄉(xiāng)村學齡前兒童教育新模式,激發(fā)鄉(xiāng)村活力。

從2014年8月開始,項目在山西長治縣關頭村、運城永濟寨子村和河南蘭考胡寨村進行項目試點,采用志愿者長期駐校的方式,實現兒童教育與家庭教育的結合,實現兒童教育與鄉(xiāng)村文明建設的互動,實現鄉(xiāng)村兒童教育與城市兒童教育的交流。

在教學素材上,該項目重拾中國傳統(tǒng)禮教中的精華,諸如《弟子規(guī)》《三字經》《千字文》等經典,諸如《鐵杵磨成針》《孟母斷機杼》《香九齡溫席》等故事,并收集整理項目當地的歌謠,為學齡前兒童啟蒙。

同時,項目也注重與現行基礎教育和西方美育的結合,引入學齡前教育的現行規(guī)范教材和西方音樂與美術的經典作品賞析,為孩子打開視野,也為他們將來入學做好準備。

在項目現場,國家教育部前師范司司長管培俊和21世紀教育發(fā)展研究院院長楊東平都由衷地表示:“有村的地方一定要有學校。”因為在某種意義上來講,村落中的學校不單是教育中心,通常也是村中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學校的落寞所牽涉的問題往往不僅是教育的衰落,更涉及到整個村落的整體景象。

華夏鄉(xiāng)村兒童啟蒙教育項目的到來,不僅使三個村中大批的學齡前兒童得到早期教育、安全和營養(yǎng)上的保障,還成功將村中的老年人也納入到對傳統(tǒng)經典著作的誦讀活動中來,鄉(xiāng)村的許多面臨失傳的傳統(tǒng)文化活動也有了舉辦場所和組織者,鄉(xiāng)村文化氣息漸漸被重拾。更加可喜的是,鄉(xiāng)村重現的活躍氛圍也使外出打工者開始出現回流。

目前,項目在第二年的試點當中,項目方希望能形成一套中國鄉(xiāng)村兒童教育的理論體系和課程,并能最終得到推廣,讓傳統(tǒng)文化教育重建鄉(xiāng)村往日活力。

■ 本報記者 高文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