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走過了大紅大紫的2010年后,本期待就此勢頭再展宏圖的中國公益慈善領域,卻在接下來的一年中迎來了冰火兩重天。 2011年伊始,李連杰帶著他的“壹基金”轉嫁深圳,持續(xù)3年時間的基金會身份問題終于塵埃落定。至此,“壹基金”也成為了中國首個由民間發(fā)起的、具備公募基金會資格的社會組織。有學者甚至稱其為中國公益慈善領域中一個里程碑事件——標志著中國公益慈善事業(yè)邁開了一個非常大的步伐。隨著公募基金會注冊資格的逐漸放開,資源壟斷開始被打破,公眾在捐款時有了選擇的余地,從而促進了慈善業(yè)的有效競爭。而民間的公募基金會能否在這種競爭中勝出,必須要依靠自身的效率、透明度和項目選擇,這給他們也帶來了責任與擔當。但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壹基金”的掛牌成功與李連杰的個人號召力是分不開的,這也就捅破了中國民間慈善事業(yè)的一層窗戶紙——民間公益慈善組織是難以注冊成為公募基金會的。 而這一年年初,民間公益卻借助社交媒體的神奇力量,真正掀起了公眾廣泛參與的高潮。春節(jié)前夕,社科院于建嶸教授發(fā)起的“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的微博,讓全國的網民在那段時間內,一邊時刻傳遞著按捺不住的過年喜悅心情,一邊密切關注著身邊可憐的流浪乞討兒童。十多日內,57萬多名網友參與到“微博打拐”的行動中來,不僅促成了一個個成功尋子的案例,并且推動了政府加大打拐的力度。3月9日,《鳳凰周刊》記者鄧飛在微博上發(fā)出為山區(qū)兒童提供“免費午餐”的號召再一次引起了社會的極大關注,網友的捐款瞬時間蜂擁而至。年底,該項目發(fā)起的基金募捐總額近2500萬元人民幣,共資助了150多所學校的兩萬多個貧困學童,并促使國務院將“免費午餐”作為國家政策,實行財政撥款。微公益的成功也足以證明,中國民間公益慈善事業(yè)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一面是民間公益力量崛起,另一面卻是基金會面色尷尬。大型全國性公益社團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拷問,這些在民眾的眼中被習慣性地看作代表著“愛與幫助”的機構,初嘗急凍至冰點的滋味。這些規(guī)模龐大、歷史悠久的組織不得不做出反省與反思,需將不溫不火的步調加以調整,真正的落地、生根、發(fā)芽。 回望2011年,這一切讓我們看到了事物總有兩面:郭美美炫了富,但迄今為止并沒有發(fā)現(xiàn)中國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在此事件中產生過私利,最后卻引發(fā)了一場機制變革;盧美美出了名,她在慈善環(huán)節(jié)并沒有錯,公眾反而對她資金的來源頗有質疑;河南宋基會試圖讓手中的慈善資金保值增值沒錯,錯是錯在不應該讓這些錢逃離公益的視線;陳光標做慈善也沒錯,只是他過度高調的姿態(tài),引發(fā)了媒體對他是否吹牛的調查…… 事件:不得不提的“郭美美” 2011年6月20日,一個在網上聲稱自己是中國紅十字會商業(yè)總經理的“炫富”女孩開啟了中國公益慈善領域迄今為止最大的一場公眾監(jiān)督運動。 郭美美事件,讓公眾矛頭直指傳統(tǒng)體制那層神秘的面紗,中國紅十字會的每一起捐贈、每一項商務活動,甚至每一張財務發(fā)票,都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和質疑的對象。紅會危機直接導致其信譽受到質疑、個人對其的捐贈一落千丈,有的省區(qū)半年內的捐款都不過區(qū)區(qū)百萬元。 郭美美事件持續(xù)發(fā)酵,使中國紅十字會的多個合作伙伴相繼被卷入“無法自證清白”的尷尬境地,整個中國官辦公益慈善事業(yè)都成了公眾檢視的范圍——慈善總會、青基會、河南宋基會等眾多慈善組織也相繼被媒體質疑。2011年的夏天,對于中國的公益慈善事業(yè)來說,卻提早進入了寒冬。 但如果換個角度來看,此番危機對于中國的慈善機構而言,何嘗不是一次發(fā)展的大好契機?郭美美事件促成了紅十字會等官辦慈善機構的一系列改革嘗試。完善治理結構、提升公開透明度、提高管理效率、接受外界監(jiān)督和第三方評估,危機如果能促使中國官辦慈善機構圍繞上述幾點堅持不懈地進行改革的話,相信公眾恢復對其的信任也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高文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