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想跟大家分享幾個小故事。 第一個故事發(fā)生在一個年輕人身上。我們《公益時報》和香港馬會會所每年都舉行紅酒拍賣的晚宴,主持人姓岳,是個80后的小伙子。去年十一的時候,他告訴我,前年他遭遇了一場重大交通事故。一個星期以后他醒過來,才知道是一群素不相識的民工把他送到醫(yī)院。他覺得這是因為自己做的好事得到了回報,對社會、對國家充滿了希望。這也讓我想起曾經(jīng)有一位志愿者給《公益時報》設計過一個宣傳語,就叫“好心自有好報”。 第二個故事是我自己感悟到的。我有一個朋友,從領導秘書做到市國資委主任,然后自己下海經(jīng)商,事業(yè)一帆風順。但是他始終覺得非常郁悶。他曾經(jīng)特意跑到北京來問我,為什么自己老覺得不開心。我說,你看過《三國演義》吧,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曾經(jīng)遇到一位諸葛亮的弟子,劉備仰慕人才,覺得他風流倜儻,兩人一直聊到日落西山。劉備勸他一塊匡復漢室,并許諾讓他過上神仙般的日子。結果這個弟子笑道:我已經(jīng)在過神仙般的日子。故事的末尾我跟我朋友講,我們做公益的人到過很多貧困地方,跟那些人相比,我們很多人過的就是神仙般的日子。在我們做公益的人來看,這是非常簡單的道理。 小時候聽老人講過一個傳說,有個學徒慕名去拜大師學武,結果大師卻給他一大團亂麻繩,說你解開我就教你。徒弟花了三年時間還沒有解開,指甲掉了,手也起了繭子,他去找大師抱怨,不料大師說,你已經(jīng)出師了。他不明白,但一天夜里家里來了小偷,他隨便一出手小偷腸穿而亡。原來,因為堅持,在無形之中他已經(jīng)成功了。 其實,上面三個小故事,其中的道理跟我們每個人都有關。參加中國公益新聞年會的有媒體人,有學者,也有公益機構的專業(yè)人員,大家做公益的具體領域不同,但都有一顆公益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