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數(shù)字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人物
   第07版:社會創(chuàng)新
   第08版:封面報道
   第09版:封面報道
   第10版:企業(yè)社會責任
   第11版:專題
   第12版:專題
   第13版:中國慈善榜系列報道
   第14版:國際 案例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公益第一訪談
萊蕪鋼城區(qū)試水衛(wèi)生院托管敬老院
“無償超市”:個案還是模式?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數(shù)字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人物

第07版
社會創(chuàng)新

第08版
封面報道

第09版
封面報道

第10版
企業(yè)社會責任

第11版
專題

第12版
專題

第13版
中國慈善榜系列報道

第14版
國際 案例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公益第一訪談

新聞內容
2014年04月01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無償超市”:個案還是模式?

    無償超市里的物品十分豐富(上圖)

    同學們捐出自己的閑置物品(下圖)

    同學們在捐出物品的同時會寫下溫馨的寄語

    最近,河北省石家莊市外國語學院內的“無償超市”引起了社會的關注。這家“無償超市”與普通超市的設置一樣,管理員、理貨員一個不缺,與學生學習、生活相關的各類商品也應有盡有,而最大不同就在于,這個超市里面的貨品你只要喜歡就可以拿走,并不需要支付費用買單,就連告訴一下超市的管理員都不用。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這家超市在該校已經“無償”運行7年時間。在“無償”的情況下,是什么在支撐著它的運行?

    學生捐贈 學生管理

    趙曼和宋月明是河北外國語學院英語學院2013級本科四班的學生,她們已經記不清是第幾次來光顧“無償超市”了,只記得每次“光顧”,她們總會捐出一些物品。這次她倆分別拿了一雙鞋子和一件上衣。

    “這鞋子和上衣看著都還挺新的,就這樣捐掉了?”記者問。

    “物品新,需要的同學看著會好點,捐出去心里也踏實,再說也有好幾雙鞋了,不可惜?!壁w曼說。

    “一點也不遺憾?”記者問道。

    “要說遺憾,也有,要是我的東西放到這地方長期沒有同學拿走,我覺得就挺遺憾的,是不喜歡還是?”宋月明說。

    在這間面積約為200平方米的無償超市中,滿滿當當?shù)財D下了像趙曼和宋月明一樣由同學們捐出的數(shù)千件物品

    這種捐獻開始于7年前。據(jù)郭嬌嬌介紹:“7年前,學校的一個名為‘愛心部落’的學生社團,把征集到的閑置物品擺放在一個安靜的角落,供有需要的同學免費使用。后來捐贈物品越來越多,就搬到了5號樓的一間宿舍,并正式命名為‘無償超市’?!?/p>

    郭嬌嬌是該校國際商學院大二商務3班的學生,同時也是校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會長。今年開始,“無償超市”的運營管理由該協(xié)會接棒。

    郭嬌嬌說:“‘無償超市’之所以能夠維持7年時間,主要還是得益于校內同學的個人或集體的物品捐贈,需要的同學看上了直接取走,隨后又會有同學來捐贈,這樣就形成一個良好的循環(huán)?!?/p>

    登記捐贈 不問流向

    “無償超市”運營七年來,學生捐贈的物品已經不計其數(shù),小到便簽、圓珠筆芯,大到背包、暖水瓶,像衣、褲、鞋襪、書本更是種類繁多。每年學校還會組織專門的開放日,鼓勵更多學生捐贈出自己的閑置物品。超市的學生管理者們還為此專門在學校里面申請了一間倉庫來進行捐贈物品的存放。

    據(jù)記者了解,“無償超市”對學生捐贈的每件物品都會進行登記,而對于拿走的物品則沒有進行登記。

    “因為捐贈衣物都是要進到我們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的存儲庫里來,所以第一道接觸這些捐贈物品的都是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的同學們。時間一長了,外面的閑言碎語出現(xiàn)了,說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的同學收到捐贈物品后把好的東西留了下來,一些一般的東西就擺到了貨架上面,需要的同學一般都選不到好東西?!惫鶍蓩烧f。

    盡管存在這樣的質疑,但不對拿走的物品進行登記的原則仍然被堅持下來。

    河北外國語學院團委書記陳樂音對《公益時報》記者表示:“只統(tǒng)計入口,不統(tǒng)計出口,校方覺得‘無償超市’主要是開在學校里,來取物品的基本都是本校學生,外校學生我們也歡迎,但‘無償超市’的捐贈方基本都是來自于本校,我們還是優(yōu)先滿足本校學生,統(tǒng)計并沒有多大意義,捐贈方的學生也沒有這樣的訴求,只要是捐贈東西被拿走就很高興?!?/p>

    除了這點之外,陳樂音還覺得對于受助學生的隱私也應該保護。

    “本來這個慈善超市建起就是為了方便同學,并不一定是家境貧寒者,只要是你有所需求就歡迎‘光顧’,如果太過于確定每一個受助對象拿了什么,這樣反而使受助對象有些逆反心理,最終他可能寧愿缺著也不愿拿可以拿走的物品,這在一定程度上背離‘無償超市’的設立初衷。”陳樂音說,“成立7年來,這間‘無償超市’已收到各類物品兩萬余件,從中受益的學生多達9600多人。”

    但陳樂音也坦言,“無償超市”模式畢竟只是在學校出現(xiàn),如果真正要推廣到社會上并不好說,可能那時候進、出口都得統(tǒng)計起來,相關規(guī)定都得修改。

    公益時報記者 張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