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數字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新聞
   第07版:封面報道
   第08版:封面報道
   第09版:封面報道
   第10版:封面報道
   第11版:新聞
   第12版:社會創(chuàng)新
   第13版:視覺
   第14版:國際 案例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公益第一訪談
姚明:親身參與遠比單純捐錢快樂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數字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封面報道

第08版
封面報道

第09版
封面報道

第10版
封面報道

第11版
新聞

第12版
社會創(chuàng)新

第13版
視覺

第14版
國際 案例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公益第一訪談

新聞內容
2014年07月22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專訪姚基金創(chuàng)始人、前NBA球星
姚明:親身參與遠比單純捐錢快樂

    人物檔案

    1998年,18歲的姚明入選中國男籃國家隊,4年后通過選秀加盟NBA休斯頓火箭隊,并于2003年至2009年連續(xù)7個賽季入選NBA西部全明星賽陣容。2011年7月20日,姚明宣布退役,前往上海交通大學求學,并宣布將大部分時間用于從事“慈善和公益”。自成名以來,姚明以其積極向上的形象,被邀請代言各類公益項目。而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姚明及其團隊更相繼在美國和中國成立了姚明慈善基金會和隸屬于中國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的“姚基金”,以專業(yè)的手法積極投身公益慈善事業(yè)。

    7月15日上午,姚明在北川中學為參加“2014姚基金希望小學籃球季”的小選手們充當教練。

    一身籃球運動裝、招牌式笑容、極具特色的嗓音以及與任何人站在一起都能立即產生的“最萌身高差”,這樣的描述會讓大家不由自主地說出同一個人——對,他就是姚明。從18歲入選中國男籃國家隊,到4年后加盟休斯頓火箭隊開啟9年NBA生涯,籃球場上的追求無疑是姚明在青年時的唯一目標。

    把青春留在美國,把榮譽灑向中國。2011年7月20日,31歲的姚明在上海宣布退役,并宣布選擇公益慈善作為今后人生的主要發(fā)展方向。在場上,姚明勇于拼搶,創(chuàng)造了連續(xù)7個賽季入選NBA全明星賽首發(fā)陣容的驚人紀錄;在場下,姚明樂善好施,積極為公益獻身。從2007年參加“姚明納什慈善籃球賽”開始,到隨后成立姚明慈善基金會和“姚基金”,運作招牌項目“姚基金希望小學籃球季”,并為各項公益倡議代言,姚明手中的這張姚式慈善名片愈顯厚重。

    2014年7月15日晚9時,在參加完當天“2014姚基金希望小學籃球季”的準備工作后,姚明準時出現(xiàn)在四川省綿陽市北川大酒店五層的會議室內。有著在大洋彼岸生活近十年經歷,姚明與《公益時報》記者暢談起了他所認識的美國式慈善,他說:“親身參與慈善遠比單純捐錢要快樂得多。”

    《公益時報》:9年的NBA生涯戰(zhàn)績頗豐,回國后又成為上海男籃老板并在交大求學,同時還為公益慈善不停奔走。這一切讓很多人視你為榜樣,你是怎樣看待成功的?

    姚明:我覺得有些時候我們把成功目標定得太高了,總希望能做到全國知名,這樣淘汰率當然會非常高,目標也變得遙不可及。我覺得不如將目標設想得低一些,慢慢來,順其自然會更好,更多潛力會在成長的過程中被發(fā)掘出來。

    我記得在我小的時候,我報的所有的興趣小組都與科學有關,跟籃球沒多大關系。后來在成長過程中才逐漸培養(yǎng)出籃球興趣,走上運動員這條道路。

    《公益時報》:你在美國的這些年來觀察到他們的慈善是怎樣的?

    姚明:美國的慈善更多是以宗教為出發(fā)點,不管是基督教、天主教都認為,人天生就要回報社會,我特別贊同這種觀點。

    我感覺美國慈善是一種多細胞化的產業(yè),而國內的更多是單細胞的。別看蓋茨和巴菲特所倡導的“裸捐”在全世界都很出名,但這并不是美國慈善的全部,數量龐大的社區(qū)基金會才是美國慈善界的根基。一家社區(qū)基金會的服務輻射范圍可能不超過200平方米,但這200平方米內的人一定能夠享受到基金會最好的服務。

    美國社區(qū)人人公益的觀念很發(fā)達。社區(qū)居民會憑借各自力量為社區(qū)服務,形式、內容多種多樣。比如,社區(qū)居民會每人拿出一筆錢,籌足一定數量后,為社區(qū)的孩子們設立一個獎學金。哪怕這筆錢只夠扶持一個孩子,他們也很樂意。

    《公益時報》:與很多運動員響應公益倡議的方式不同,你選擇在美國成立自己的基金會和在國內成立姚基金來做公益,理由是什么?

    姚明:這還要從2007年的“姚明納什慈善籃球賽”說起。當時,NBA球星納什的一個中國朋友告訴他,在中國,有一些偏遠山區(qū)的孩子生存狀況不容樂觀,希望他能夠利用自身影響力來幫助募集善款,資助孩子。由于都在NBA,我又是中國人,納什邀請我一起來做這件事情。

    當時并沒有很長遠的想法,只是考慮一次性捐建一所學校,就在北京舉辦這場慈善賽來募集建校的資金,那一場比賽我們共募到了1400萬元人民幣的善款。但這場比賽給了我一個很大的啟發(fā),就是當你親身參與其中的時候,遠遠比自己單純捐贈一筆錢要感觸深得多。

    如何能長期參與其中,讓公益不僅是一次性的行為,當時我就想到要成立一個自己的基金。成立基金或基金會,讓我覺得可以更主動、更有規(guī)劃地通過自己的想法去改變這個社會。

    但當時正值2008北京奧運會前夕,沒有空余時間,我打算把成立基金的事再放一放。但就在這一年汶川發(fā)生地震,我當時身在美國,就拿出了200萬美元,按照美國法律成立了姚明慈善基金會,用于幫助汶川重建。我隨后回國,才重新開啟了國內基金的成立計劃,經過與國內多家慈善組織接觸,最終選擇與中國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攜手,利用2007年慈善賽所募到的善款,在它旗下設立專項公募基金,就是現(xiàn)在的“姚基金”?,F(xiàn)在,美國的基金會和國內的“姚基金”都是由我的團隊在管理。

    《公益時報》:你對于姚基金今后的發(fā)展作何打算?

    姚明:我覺得首先要將“姚基金”的質量做起來,建立一套標準,形成有效的質量監(jiān)控,找到一個有效的、能夠復制的可持續(xù)模式。之前團隊也討論過社會企業(yè)的話題,社會企業(yè)產生的所有利潤都將投入到基金未來的發(fā)展中去,“姚基金”暫時還沒有準備好。

    《公益時報》:在之前的媒體采訪中,你曾批評國內“超過40人的象棋比賽都需要報批”,那么你又如何看待在公益路上遇到的條條框框?

    姚明:目前,國家在公益領域的法律法規(guī)還不是太健全,個人的慈善公益在成長過程中還會遇到很多煩惱,“姚基金”同樣是如此。比如說,“姚基金”每年舉辦的慈善籃球賽就遇到很多質疑的聲音。慈善應該怎樣界定?這里面的道德風險和法律風險就很大,我們已經遭遇無數次了。即便我們的募款數額在青基會旗下能夠完全公開,也仍然難以打消一些人的疑慮。

    我們希望政府相關部門能夠簡政放權,對于慈善基金的運作和活動能出臺一些明確的責任權限和管理方法,能做和不能做的事情一目了然。這樣,社會力量參與公益會更輕松、更明確。

    《公益時報》:在“姚基金”開展的公益項目中往往招募了大量的志愿者,你怎樣看待志愿者的作用?

    姚明:公益更重要的是一種體驗,而志愿者則是這種體驗中最好的表現(xiàn)形式。與捐助金錢不同,志愿者捐助的更多是時間,當捐出時間做公益的時候,這個世界是公平的,因為每一個人的時間是一樣的。而也只有當捐出時間參與到公益活動中,你才可能看到一些真實情況,并感受深刻,這樣你能夠了解到什么地方可以做得更好。我并不是排斥資金和物資的捐贈,只是強調親身參與公益過程的重要性。

    《公益時報》:2014年“兩會”期間,你作為政協(xié)委員提出“讓體育回歸教育”的觀點,而姚基金創(chuàng)立的“籃球季”項目也正為全國希望小學孩子們改善體育教育,你是想通過公益來影響政策嗎?

    姚明:據我們了解,鄉(xiāng)村孩子放學后更多地處于閑散狀態(tài),不像城里孩子在放學后有課余作業(yè)和興趣班。我們希望讓籃球運動豐富鄉(xiāng)村孩子們的課余生活,通過比賽讓孩子們學會如何在場上競爭以及和隊友合作,培養(yǎng)團隊意識。這樣,孩子們能夠學會直面生活中的困難,懂得在困難時候如何與別人交流去贏得幫助。

    我們并不是通過“籃球季”來選拔籃球苗子。在他們這個年齡不必看重參與者的技能塑造,更多的是希望培養(yǎng)孩子們的籃球興趣,讓運動成為孩子們的快樂。

    當然,我們也希望通過“籃球季”在全國的開展去幫助一些地方實現(xiàn)政策破冰,以籃球運動作為切入點,讓體育回歸教育,推進素質教育。

    《公益時報》:你如今在商界、政界、學界和慈善界擁有的頭銜很多,你怎樣平衡眾多頭銜之間的關系,如何看待跨界合作?

    姚明:這就是被動響應公益號召和主動做基金會的區(qū)別?,F(xiàn)代社會強調專業(yè)的人做專業(yè)的事,但這并不妨礙跨界,跨界合作能產生深遠的影響。在特殊奧運會、野生動物救助協(xié)會內,我都不是專家,但我認同這些機構的項目,就盡自己的能力參與和幫助他們,這些頭銜大多來源于此。但在“籃球季”項目上,因為自己原本就是籃球運動員,所以還是有很大發(fā)言權的,當然我們也需要不停地進步。

    如果有政府、企業(yè)或民間各界找到“姚基金”,我覺得這是雙贏的機會,特別是對于公益項目的管理經驗和執(zhí)行經驗,我們需要在這方面進行思想碰撞,產生一些新的想法,把公益做得更好。

    公益時報記者 張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