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新聞
   第07版:社會創(chuàng)新
   第08版:封面報道
   第09版:封面報道
   第10版:人物
   第11版:專題
   第12版:視覺
   第13版:國際 趨勢
   第14版:國際 案例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接受殘酷,遵循市場
市長們就該做“環(huán)保暗事”
給籌資人員看“病”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社會創(chuàng)新

第08版
封面報道

第09版
封面報道

第10版
人物

第11版
專題

第12版
視覺

第13版
國際 趨勢

第14版
國際 案例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新聞內容
2014年07月29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市長們就該做“環(huán)保暗事”

    一個懂得善治的政府,會“暗中”履責到位,拿治污來說,它不會因鋪污水管網是“暗事”而不盡本分。

    都說“明人不做暗事”,但對市委書記市長們來說,做“暗事”才真正或許更能體現(xiàn)其施政水平。說這話,是有感而發(fā)——全國工商聯(lián)環(huán)境服務商會秘書長駱建華最近說,他在東部某個城市與一個市長交流時,市長說出心里話:“地下鋪了管網,把幾百億埋在地下,老百姓也看不見,我怎么能干這個事兒呢!”

    就具體語境看,駱秘書長說的“管網”,指的應該就是城市污水處理管網。而這位未被點名的市長的環(huán)保理念顯然值得調教。應看到,時下不少城市因對治污不重視,有兩套系統(tǒng)往往很不完善:一套叫垃圾分類、收集、清運、處理系統(tǒng),一套叫污水收集運送處理系統(tǒng)。這也導致,有些地方與發(fā)展伴隨而至的,是環(huán)境問題加劇。

    當然,中國的城市,幾乎都需要“集中式污水處理廠”。最近十年來,幾乎所有的省份都在強調“縣縣都要建污水處理廠”。在北上廣這樣的大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更是達到90%以上。

    要建一座污水處理廠,需要四大條件。一是城市必須有足夠多污水,否則污水處理廠原料不足,投資就難以回收。二是污水須經過“地下管網”,統(tǒng)統(tǒng)輸送到污水處理廠的入水口處。三是污水處理廠能把收集到的所有污水,都處理完畢。第四個也很重要,就是城市居民須主動地繳納“污水處理費”;住建部和環(huán)保部十年前就發(fā)過文件,要求居民繳納的污水處理費,平均不得低于每噸污水8毛錢。

    在當下,不少城市熱衷于建污水處理廠,卻不愿意修建污水的輸送管網。因為污水處理廠屬于明事,而污水管網屬于暗事,只在地底下悄悄地流淌。又因城市居民交納的污水處理費,只包括了污水處理廠的建設成本和運營成本、折舊成本,不包括污水處理廠的管網成本。于是,輸送污水的管網,就得由城市的財政來交納。于是,有的城市的書記市長們就會覺得給污水管網撒錢,是做“環(huán)保暗事”,老百姓感知不到,上級部門也體察不到,不像把錢拿來做“公益明事”,處處都可當成“生態(tài)文明”方面的政績來宣揚。

    事實上,地方政府在建“管網”上是否用心,公眾未必知道詳情,可跟它關聯(lián)的生態(tài)變化,公眾卻容易感知得到。每次自來水危機后,公眾將矛頭指向地方官員治污不力,就是例證。而實際上,對環(huán)境改善真正起作用的,也恰是那些“環(huán)保暗事”。比如垃圾分類、清運等就屬于“暗事”,但它卻能折射出地方的治理效能。

    對地方政府而言,還有更多的“環(huán)保暗事”可做。如制定良好的“城市環(huán)境標準”,如誠實而及時地公示這個城市的空氣質量、雨水質量、河流質量等,發(fā)動公眾成為自覺的環(huán)境保護者。

    在一個生怕人家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的時代,一個懂得善治的地方政府,恰恰應是“把暗事做好”,是做起好事來不聲不響。就拿污水處理系統(tǒng)而言,污水處理廠還可讓企業(yè)建設,而污水管網屬于公共設施,在當今中國只能由地方政府來投資建設。在此情境下,一些地方政府不做自己該做的“暗事”,只知道吆喝曬功績,也只能是在環(huán)境“報復”面前,一再被打臉。

    馮永鋒/文 “自然大學”發(fā)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