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2月23日,紀念“春蕾計劃”實施25周年大會在北京召開?!按豪儆媱潯迸c中國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的“希望工程”一樣,是一代人對于公益最初的認識和理解。 1989年,在全國婦聯(lián)領導下,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發(fā)起并組織實施了一項救助貧困地區(qū)失學女童重返校園的社會公益項目——“春蕾計劃”。 25年來,“春蕾計劃”通過實施助學行動、成才行動、就業(yè)行動、關愛留守兒童特別行動和護蕾行動,累計籌集社會愛心捐款14.58億元,捐建春蕾學校1154所,資助春蕾女童251.7萬人次,資助大齡女童實用技術培訓52.3萬人次,編寫發(fā)放以提高兒童特別是女童性安全防范意識和能力為主要內容的宣傳輔導手冊100萬套。 與時代同步 1989年,我國第四次人口普查顯示,全國當年有480萬7至14歲學齡兒童由于家庭貧困不能入學,其中女童占83%。這是一組令人憂慮的數(shù)字,至少可以讀出兩層意思:公共服務的不足,讓貧困孩子難以公平享有受教育權利;社會性別意識落后,女童受歧視的背后是男女平等事業(yè)的滯后。 如何找到一個突破口,兼顧教育公平和男女平等兩個議題?“春蕾計劃”應運而生,從時代的問題出發(fā),又契合國家、社會發(fā)展需求。 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基本實現(xiàn)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兩基戰(zhàn)略目標?!按豪儆媱潯闭恰皟苫惫缘闹匾a充,它動員社會化力量,服務于這一戰(zhàn)略的重點區(qū)域——貧困地區(qū)和重點人群——女童,定位精確。 2005年以來,隨著修訂后的《義務教育法》的頒布以及國家“兩免一補”助學政策的實施,中國兒基會及時調整了“春蕾計劃”資助重點,使對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女童的資助,從學費、學雜費轉移到生活費用的補助,救助范圍也從小學、初中階段擴大到了高中甚至大學。此外,為了進一步深入實施“春蕾計劃”,根據(jù)我國農村大量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在農村出現(xiàn)了“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的現(xiàn)狀,“春蕾計劃”又把關注的重點延伸到“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并推出了捐建“春蕾寄宿制學校”項目等。 讓男女平等生根發(fā)芽 米合倫沙·阿不都是一名維吾爾族姑娘,小學二年級因家庭變故輟學,隨后,她幸運地成為一名春蕾女童,得以重返校園,順利完成學業(yè)。2009年,她被空軍特招為軍官。 “春蕾計劃”改變了數(shù)以百萬計農村女童的命運。一大批春蕾女童通過接受良好的教育改變了命運,成為教師、醫(yī)生、公務員、個體企業(yè)經營者、農村致富帶頭人…… 更為重要的是,她們的成功實際上也為“重男輕女”傳統(tǒng)觀念深重的農村貧困地區(qū),打開了一扇現(xiàn)代社會的窗口,讓男女平等的文明理念生根發(fā)芽。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家副主席李源潮說,“春蕾計劃”對改變貧困女童個人和家庭命運產生了積極影響,為從人生的起點上促進男女平等作出了積極貢獻。希望全國婦聯(lián)和社會各界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把“春蕾計劃”發(fā)揚光大,匯聚更多愛心力量,讓愛的陽光照亮每一個女童的夢想,在全社會弘揚男女平等的文明新風,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積極貢獻。 (據(jù)《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