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接05版) 觀點 我對朋友圈募捐有看法 韋棟 勢成非營利組織風險管理中心 這兩天朋友圈籌款的現象,我覺得有幾點是需要警惕的。 1.為了錢,公益機構也可以沒有底線。勸募是一個專業(yè)性的活動,有人說需要讓一些公益機構有籌款的體驗,至少可以積累一點經驗。但是這種體驗,不是意味著要以舍棄機構的愿景與使命為代價,即使沒有愿景也沒啥使命,更沒有理由舍棄基本的公民素養(yǎng)為代價,靠要挾、綁架他人,反復在一些公共群空間里募捐,只要給捐錢,就覺得他是好人,不捐的就是另一種形象。這種體驗不要也罷,一旦這種勸募習以為常,恐怕貴圈淪落得都不及紅燈區(qū)了。 2.項目描述浮于表面,玩的就是膚淺。雖然社會大眾的同情心需要持續(xù)性的鼓勵,但是公益機構把項目描述之膚淺當作對國情深切理解的機智性把握而沾沾自喜,竊以為此類籌款機構實為公益之賊也。公益不去探討解決社會問題之根源,只把籌款、項目執(zhí)行當狂歡,十年二十年,又有什么意義?公益機構還都想著讓自己的機構基業(yè)長青,成為百年老店嗎? 3.急功近利,坐享其成的快消式勸募。互聯網給了我們很大的想象空間,互聯網+公益也被吹噓成讓公益插上了翅膀,可如果發(fā)動機不行,都飛不出朋友圈,你再有翅膀又有多大用?微商從朋友圈下手,傳銷更是從親人下手的,莫讓自己的善,成為朋友圈的負擔。優(yōu)秀的勸募,總是體貼地幫助捐贈人更大化地踐行公益,反饋成效。而這種體貼,不是用朋友圈的刷屏體現的。 4.眾多的基金會因錢喪志,不倫不類。在這一波募捐狂歡的背后,是基金會勸募角色功能的退化。這幾年基金會勸募方面都沒有啥新鮮的亮點,冰桶是從美國來的,徒步、跑步、越野啥的,都是模仿樂施會毅行的變種,國內基金會勸募真有點被閹割了一樣,沒啥變化,也難怪會有1:1攪動了這一攤死水。說基金會不倫不類,都自己忙著自己的項目了,哪有統(tǒng)觀天下的視角,擔當天下興亡的責任? 總之,散財有道,聚財更要有方,不能因為過多強調了花錢,而又忽略了勸募。深圳社會組織45家機構只有2家審計報告合格的狀況,不知是否會發(fā)生在今天這么多勸募機構的身上? 朋友圈籌資,還是悠著點吧 杜興強 江西公益人 過去的一周時間里,騰訊公益“9·9公益籌款日”活動讓中國公益界沸騰了,這種“點對點”式的小額隨手捐的籌款形式似乎成了一種現象,準確說,應該是一種新的趨勢。 從新浪微公益到騰訊樂捐,互聯網公益模式的興起給中國公益組織帶來了新的籌資渠道與方式,社交化、透明化、籌資+傳播的組織形式,讓民間公益組織看到了希望與曙光。談及公眾小額籌款運作,我覺得免費午餐當屬代表性項目了,捐贈3元錢就可以讓鄉(xiāng)村學校的孩子吃上一頓午飯,據免費午餐財務資料顯示,2014年籌款收入中個人小額捐贈占比67%,創(chuàng)造了公益記錄。 依靠微信群、朋友圈發(fā)起的騰訊樂捐平臺,無疑讓小額籌資變得更方便、更透明,這種強關系式的勸募渠道似乎讓公益組織的信任度有所增加了,從信任個人推及信任他所在的組織或項目。 凡事過猶不及,朋友圈還有個殺手——微商,也是從朋友圈的熟人下手的,圈內稱“殺熟”。就個人來講,我從不反對通過朋友圈籌資,但集團化、集中式、頻繁性的微信籌資無疑是朋友圈的一場“浩劫”,似乎違背了我們一直所倡導的捐贈自愿原則,捐與不捐,都可能會讓心情糾結,有些磨嘰了,頻繁地刷屏也必定會帶來負面效應。 這次騰訊樂捐“9·9籌款日”對于民間公益組織是機會,也是危機,朋友圈籌資,還是悠著點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