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數(shù)字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新聞
   第07版:新聞
   第08版:封面報道
   第09版:封面報道
   第10版:封面報道
   第11版:封面報道
   第12版:專題
   第13版:專題
   第14版:專題
   第15版:
   第16版:海外學人
慈展會與社工有多遠?
公益界的“化學反應”開始了
慈展會的價值在于人群聚集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數(shù)字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新聞

第08版
封面報道

第09版
封面報道

第10版
封面報道

第11版
封面報道

第12版
專題

第13版
專題

第14版
專題

第15版

第16版
海外學人

新聞內容
2015年09月22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資深公益人士姚遙
慈展會的價值在于人群聚集

    慈展會對非公益和慈善行業(yè)的從業(yè)者而言,還是一個非常陌生的概念,不過想想全國范圍內相當數(shù)量的民間組織和從業(yè)者在這一天都聚集在一起,也是個很壯觀的事情。但不容忽視的是,從2011年的深圳慈展會,到升格后的中國慈展會,幾乎每年辦完之后,都會收到很多的吐槽與質疑。

    每個人的吐槽都有不同的角度,但如果尋找背后的共通點,這樣的吐槽都把慈展會當作一個具體的項目在對待。以項目思維看慈展會,就會想到為什么要干這個事情,干這個事情投入了多少,干完了又得到了多少。很有意思的是,慈展會被以項目思維質疑的點,恰恰是慈展會以項目思維展示的內容。所以慈展會每年也要絞盡腦汁地盡量回答那幾個永恒的問題,為此思考如何更好地有現(xiàn)場展示的效果,如何能帶動更多的企業(yè)資源進入,如何將展會變成一個資源平臺,從而能體現(xiàn)更多的實際產出,但反而越來越遭遇吐槽。

    用互聯(lián)網思維來思考慈展會,這個活動面對的是一個低頻次的弱需求,期望慈展會的實體活動形式來搭建一個資源平臺,投入產出相對來說是不經濟的。換個角度來看,慈展會或許沒有能達成現(xiàn)實的好處,但是將行業(yè)內的人和機構聚合在了一起,等于平常分散的流量被集中了,這本身就有著巨大的價值。

    2003年大學生支農調研的學生聚集在北師大參加了第一次交流會,2005年國內的優(yōu)秀調查記者聚集在一起參加了調查記者研修班,2006年國內數(shù)百家環(huán)境組織參加了第一屆中華環(huán)保民間組織可持續(xù)發(fā)展年會,還有中文網志年會。忘掉這些活動產生的直接成果,在這些活動之后,一批批萌芽中的活躍分子通過思維的碰撞結下了友誼,強化了行動的信念。多年后,這其中的一些人成長為精英,活躍在不同的平臺之上,這些活躍分子的網絡強化了行動力,這個價值遠遠超過了一次培訓本身。慈展會也是如此,不僅平時不能碰面活躍在各地的活躍分子能有機會面對面地交流,今天的一個志愿者,在未來或許就是另一家新起機構的領袖。面對慈展會這樣人群高度聚集的活動,不如將其看成一個廉價的行業(yè)MBA班,正是一次未來的領袖網絡形成的契機。

    而另一方面,當分散的人群資源和目光聚集在一起的時候,同樣又給許多不可能帶來了機會。在慈展會上,通常被看到的往往是那些閃亮的明星機構,這是慈展會主流規(guī)則設定下的必然產物。2003年的時候,勞工機構和同性戀機構因為被排斥在正式展會中,失去了主舞臺的表演機會。但被拒絕的機構順勢設計了一次抗議的行為藝術,很快成為關注的焦點,不僅投入更低的經濟成本,還達到了比正式參加展會更好的傳播效果。對一個喜歡活動的活動家而言,遍地都是機會,越熱鬧的場合意味著更大的機會。在開放的公共空間之中,議題可以被無限地設計,在獨立創(chuàng)造的舞臺上,可以更好地把握話筒。

    國際社會上也有他們的慈展會,每年舉辦的世界社會論壇(World Social Forum),吸引了來自各個國家的社會活動家和左翼運動的理論家。這個絕對開放的論壇,一方面促成國際間的行動網絡建立,也為小機構展示自己提供了充分的契機。對社會活動家來說,只要是熱鬧,就是好的。

    如果期望慈展會成為對接行業(yè)與公眾的平臺,有諸多不現(xiàn)實的地方。但這個活動的價值就在人群的聚集,站在這個臨時的廣場里,一切皆有可能。將目光聚焦在人群的聚集之上,遍地都是無限的機會和可能,慈展會這樣的活動簡直是好得不能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