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封面
   第02版:數字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新聞
   第07版:新聞
   第08版:特別報道
   第09版:特別報道
   第10版:特別報道
   第11版:特別報道
   第12版:特別報道
   第13版:專題
   第14版:專題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民國時期的社會工作

版面目錄

第01版
封面

第02版
數字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新聞

第08版
特別報道

第09版
特別報道

第10版
特別報道

第11版
特別報道

第12版
特別報道

第13版
專題

第14版
專題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新聞內容
2016年03月08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民國時期的社會工作

    1931年,雷潔瓊回國后在北平燕京大學任教,圖為她(前排左二)與社會學系學生留影。

    ■ 彭秀良

    社會工作既是指一種運用專業(yè)技能和知識幫助社會成員克服生活障礙、增強社會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質量的社會服務工作,又是指從事這類服務的一種專門職業(yè)。社會工作在西方發(fā)達國家已有一百多年的發(fā)展歷史,我國則在20世紀20年代開始引入社會工作的理念和實務,并且在社會工作的建制化方面進行了有效的探索,取得了本土化的初步經驗。

    美國人最早引入社會工作

    是誰最早將社會工作引進中國的呢?就目前掌握的歷史材料來看,最早將社會工作的方法和模式引入中國的是北京基督教青年會干事、美國人步濟時(John S.Burgess),他于1912年創(chuàng)辦了北京社會實進會,目的是組織學生參與基督教的社會服務工作,以改造社會和救治中國。盡管在此之前已有留學歸國的朱友漁在上海圣約翰大學講授過相關課程,但是沒有形成體系,也沒有開展過實踐活動。

    步濟時1883年出生于美國一個城市平民家庭,在普林斯頓大學讀書時積極參加學生志愿者活動,1907年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社會學,1909來到北京。步濟時來華的動機是為基督教青年會工作,并非發(fā)展中國的專業(yè)社會工作。但他很看不慣在華外國人那種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和生活,而當他開始接觸中國的大學生活時,他感到發(fā)現了一個從未開采過的金礦,他認定中國未來的命運就掌握在這些年輕人的手中。于是,他廣泛地接觸青年學生,并引導他們關注現實中的社會問題,積極投身于社會服務事業(yè),并推動成立了北京社會實進會(在1914年6月獲得內務部批準)。

    步濟時在1914-1915年間指導北京社會實進會的學生進行了近代中國的第一個社會調查,是關于北京人力車夫生活與工作狀況的調查。此后,北京社會實進會還對北京的教育機構、監(jiān)獄、精神病院、貧民院和孤兒院等進行了調查,并提出了一些改進意見。1922年,步濟時倡議并親自領導成立燕京大學社會學系,開設應用社會學專業(yè)即社會工作專業(yè),為中國培養(yǎng)最早的社會工作者。因此,有人稱步濟時為“中國社會工作之父”。 

    燕京大學最早設立社工專業(yè)

    社會工作正式成為一門專業(yè)最早是在燕京大學。1925年,燕京大學社會學系改稱社會學與社會服務學系,開設“個案工作”“團體工作”“社會行政”“精神健康社會工作”“社會福利”等課程,培養(yǎng)了我國第一代社會工作者,我國的專業(yè)社會工作教育正式開始。在燕京大學社會工作教育起步后,滬江大學、復旦大學、之江大學、金陵大學、金陵女子學院、齊魯大學、福建協(xié)和大學、清華大學、輔仁大學等高校也相繼開辦了社會工作專業(yè)教育或課程。 

    但是,與社會學理論的教學相比,社會工作專業(yè)教育明顯落后。據許仕廉1927年對國內60所各類性質大學開設社會學課程的調查,所有這些大學共開設社會學課程308門,其中社會調查、社會立法與社會服務行政課程只有38門。1940年國民政府社會部成立后,這一狀況才開始轉變,一方面社會部委托各大學加以培養(yǎng)并給予經費支持,另一方面招收社會工作人員及抽調行政人員予以短期訓練。但直到1947年初,全國各大學或獨立學院設立社會學系的有19校,設立歷史社會學系的有2校,設立社會事業(yè)行政系的1校即社會教育學院。

    1944年秋,國民政府教育部召開大學課程修訂會議,在社會學系課程中增設社會行政組(即社會行政專業(yè)方向)選修課程,從而使得社會工作專業(yè)課程設置有了法定依據,并外加社會行政實習,因為社會工作是一門講究實踐性的學科,實習的內容必不可少。 

    社會工作的實務類型與推廣

    民國時期的社會工作實務類型主要包括城市社區(qū)社會工作、醫(yī)務社會工作、農村社會工作、企業(yè)社會工作、兒童福利社會工作、軍人社會工作、邊疆社會工作,等等。 

    城市社區(qū)社會工作是民國時期開展的最早的社會工作實務類型。1917年,滬江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美國人葛學溥(Daniel H. Kulp Ⅱ)在產業(yè)工人聚集的上海楊樹浦地區(qū)設立了一個社區(qū)服務中心——“滬東公社”,此后一直伴隨楊樹浦的居民走過了30多年的風風雨雨。滬東公社提供服務的主要內容依然沒有離開教育,其起步也從對周圍工廠的工人開設補習班開始的,后來擴展到該地區(qū)的大多數居民,服務內容也擴展到民眾圖書館、民眾食堂、民眾茶園、施診所等多個領域。上世紀40年代中期在成都、南京發(fā)展起來的“友鄰社”,也是城市社區(qū)社會工作的典型,但是城市社區(qū)社會工作的覆蓋面積是很狹小的。

    醫(yī)務社會工作以北平協(xié)和醫(yī)院社會服務部最具代表性。該部成立于1921年,其主要職責是溝通醫(yī)生和病人的關系,并且把溝通的范圍追蹤延伸至病人生活相關的社區(qū)之中。在最鼎盛的20世紀30年代,該部總共有30多名社工,他們可以享受穿白大褂、在醫(yī)生食堂用飯、用午茶、有病可住頭等病房等等跟醫(yī)生一樣優(yōu)厚的待遇。該部還將組織形式和醫(yī)務社會工作模式推廣到南京、濟南、上海等地多家醫(yī)院,成為1950年代以前中國和亞太地區(qū)醫(yī)務社會工作的開拓者。

    農村社會工作是民國時期最為波瀾壯闊的社會工作實務類型,其中以晏陽初的平民教育運動和梁漱溟的鄉(xiāng)村建設運動影響最大。其他值得提及的農村社會工作典型是1928年燕京大學的清河實驗,這是真正意義上的農村社會工作實踐,因為參加實驗的人員均是受過社會學專業(yè)訓練的燕大師生。它留下了其他實驗區(qū)所不能比肩的詳細的觀察記錄和實驗報告,為我們今天進行歷史比較研究儲備了可供采信的一手資料。 

    企業(yè)社會工作在民國時期只是試驗性質的,前期是少數的零星的個別試驗,如上?;浇糖嗄陼?926年開始興辦的勞工新村、無錫申新三廠,1933年開始辦理的勞工自治區(qū)等等。后期以國民政府社會部社會福利司和勞工局的工礦檢查為主導,將勞工福利設施的計劃推行與指導監(jiān)督、勞工生活的改良及保障、勞工教育、工廠礦場安全或衛(wèi)生設備之指導及檢查、勞工失業(yè)及傷害之救濟撫恤等項內容納入法治化的軌道,雖然做得還很不夠,卻也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創(chuàng)辦社會工作官方刊物

    社會工作這一專業(yè)名稱是從何時被普遍接受的,目前還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但在《社會工作通訊月刊》出版以后,“社會工作”的專業(yè)名稱即逐漸固定下來。

    《社會工作通訊月刊》是1944年1月15日在重慶正式創(chuàng)刊的,由國民政府社會部部長古正綱題名。該刊“以闡揚本黨社會政策,詮釋社政法令,研究社工方法,檢討社工績效,報道社工消息,匯集社工資料,并為社工人員解釋疑難輔導進修為主旨”,分專論、社工報告、社工法規(guī)、參考資料、社工消息和圖書述評等欄目。這是近代中國最早以“社會工作”命名的刊物,意味著社會工作在中國有了自己的標志,社會工作在中國得到了合法化的地位。1948年5月,《社會工作通訊月刊》并入《社會建設》月刊,結束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縱觀民國時期社會工作的發(fā)展進程,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社會工作之所以能夠在中國扎根并逐漸發(fā)展壯大,是與中國偏重于社會救助制度安排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相契合的。從1912年社會工作在中國的萌芽,到1951年該專業(yè)被取消,社會工作的發(fā)展密切關注了中國的民族心理和文化傳統(tǒng),這一經驗值得我們深入總結,以利于推進今天的社會工作本土化。(據《社會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