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數(shù)字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新聞
   第07版:新聞
   第08版:封面報道
   第09版:封面報道
   第10版:人物
   第11版:專題
   第12版:專題
   第13版:專題
   第14版:國際 案例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民非”被終結,社會服務機構時代來臨!
李立國:把組織實施《慈善法》作為頭等大事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數(shù)字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新聞

第08版
封面報道

第09版
封面報道

第10版
人物

第11版
專題

第12版
專題

第13版
專題

第14版
國際 案例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新聞內(nèi)容
2016年04月19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民非”被終結,社會服務機構時代來臨!

    即將在9月開始實施的《慈善法》,其第八條規(guī)定:“慈善組織可以采取基金會、社會團體、社會服務機構等組織形式。”

    4月11日,民政部部長李立國在全國民政系統(tǒng)學習貫徹實施慈善法培訓班開班式上說:“民政部要協(xié)助國務院法制辦做好社會組織三個條例修訂工作,并完成民辦非企業(yè)單位向社會服務機構名稱概念的轉換?!?/p>

    4月14日,民政部民間組織管理局副局長黃茹在與媒體溝通的時候也明確表示:“社會服務機構就是由民非發(fā)展轉換而來的?!?/p>

    很顯然,民辦非企業(yè)單位這一名稱將被社會服務機構代替。

    “慈善法的出臺,標志著民辦非企業(yè)單位的這一名稱的終結,而開啟了社會服務機構的新時代?!秉S茹強調。

    舊證換新,

    終結那些說不清的尷尬

    民辦非企業(yè)單位改名為社會服務機構,對于這兩個名稱,你更認可哪個呢?

    想一想這些年因為叫民辦非企業(yè)單位而引起的那些誤解與尷尬吧。

    “你們不是民辦的嗎,怎么用政府資金呢?”我們能提供更好的服務啊!

    “不是企業(yè),那你們是什么?”這個真的說不清!

    “你們就是做志愿活動吧?”我們是專業(yè)的好吧!

    “你們不是非營利嗎,怎么能收錢呢?”非營利不等于非盈利??!

    只能說要解釋清楚什么是民辦非企業(yè)單位本來就不容易。好多機構干脆就直接說自己是公益組織、公益機構,從來不提“民非”這一稱呼。

    “民辦非企業(yè),一非就不知道非到哪兒去了。這一名稱已經(jīng)落后于這類組織發(fā)展的實際需要了?!秉S茹強調。

    第一,民辦非企業(yè)單位是一個否定式的命名,只說了不是什么。從字面理解,容易涵蓋其他組織,例如基金會、社會團體等組織也都是民辦的,也都是“非企業(yè)”。

    第二,沒有說清是什么,從名稱中很難知道這類機構是干什么的,不能反映這類組織提供社會服務,從事公益事業(yè)等特征。

    第三,過于強調民辦,而“民辦”本身就沒有清晰的界限。非國有資產(chǎn)占比多少才算民辦呢?如果有國有資產(chǎn)的成分怎么算?尤其是當下政府購買服務、官辦民營、民辦公助、事業(yè)單位轉為社會組織方興未艾,就很難適應。

    基于這些原因,許多專家學者、社會組織從業(yè)人員都建議對名稱進行調整,在《慈善法》的起草過程中,這一意見得到了認可,并在《慈善法》中正式將“民辦非企業(yè)單位”更名為“社會服務機構”。

    隨著《慈善法》的落地,換名工作將進入快車道。基金會、社團、民非三大條例的修訂已經(jīng)納入2016年國務院立法工作中全面深化改革急需的項目。

    “《民辦非企業(yè)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的修訂,社會服務機構名稱的確立是重點工作。”民間組織管理局民非處處長臧寶瑞表示。

    據(jù)臧寶瑞透露,現(xiàn)有的民非將采取舊證換新證的方式進行更名。

    成為慈善組織

    還需進一步認定

    成為社會服務機構之后,對于公益人來說,最關心的恐怕就是能否成為慈善組織了。然而,并不是每一個社會服務機構都能成為慈善組織。

    截至2015年底,在各級民政部門登記的社會組織共有661861個,其中民辦非企業(yè)單位329122個,比上年增長約12.6%,已經(jīng)占據(jù)我國社會組織的半壁江山。

    民辦非企業(yè)單位在教育、科技、文化、衛(wèi)生、體育、養(yǎng)老、社會工作、環(huán)境保護、法律援助等多個領域為公眾提供社會服務。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向弱勢人群提供的專業(yè)慈善服務。

    那么這些社會服務機構中有哪些適宜成為慈善組織呢?

    據(jù)黃茹介紹,關鍵看兩方面:一、是否以開展慈善活動為宗旨,其業(yè)務范圍是否符合《慈善法》第三條規(guī)定的慈善活動范圍;二、其運作過程中是否能真正落實非營利性,是否可以達到慈善法要求的信息公開、內(nèi)部管理、公益支出標準等管理規(guī)定。

    目前民政部正在抓緊制訂慈善組織認定辦法,社會服務機構在申請后民政部門將進行認定。

    此外,黃茹還表示:“從民政部門的管理實踐看,已經(jīng)有部分社會服務機構具備清晰的產(chǎn)權關系,有明確的慈善宗旨和業(yè)務范圍,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具備較高的社會公信力,初步具備了慈善組織的特征?!?/p>

    這些社會服務機構包括:

    法律援助服務領域的北京致誠農(nóng)民工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這是我國第一家以專職律師為主體、專門從事農(nóng)民工法律援助的公益機構。

    社會救助領域的貴陽市徐如特殊家庭兒童救助保護中心,是貴州省唯一一家為省內(nèi)部分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無償提供托管服務的民辦兒童救助保護機構。

    社會工作領域的上海市陽光社區(qū)青少年事務中心,中心是2004年成立的社會工作專業(yè)機構,承擔政府委托的14~25周歲社區(qū)青少年教育、管理和服務事務。

    衛(wèi)生領域的新探健康發(fā)展研究中心,該機構在煙草控制、慢性病和艾滋病的預防控制以及道路安全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公益項目。

    學歷教育領域的西安外事學院,學院在成立之初,學校董事會成員在董事長的倡導下全部放棄出資權益和繼承權,把學校完整地留給社會。

    職業(yè)教育領域的北京百年職校,是2005年由民間人士發(fā)起創(chuàng)立的中國首家全免費的中等職業(yè)教育學?!?/p>

    ■ 本報記者 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