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7月29日,華南師范大學大三學生李靜向現場評委展示她一年來的項目成果,幾番較量下來,她的“非視覺攝影”項目獲得了第二期“星巴克中國青年領導力發(fā)展項目”全國總決賽的季軍。 回想這一年,李靜感慨道:“如果不是項目參與,我不覺得一個學生能做的事情有那么多,而且能產生這么大的社會影響力。” 先為他人做嫁衣 2015年11月,第二期“星巴克中國青年領導力發(fā)展項目”啟動,這個由星巴克與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聯合推出的公益項目始創(chuàng)于2014年,吸引著全國數百青年人“加盟”PK,李靜創(chuàng)建的“非視覺攝影”項目也成功入圍。 “他們雖然看不見,但不應該只是成為公眾的被拍攝對象,拿起相機,他們照樣是一名專業(yè)攝影人?!崩铎o說,她的第一次“非視覺攝影”項目實施是從廣州當地的一所盲校開始的。 第一次走進盲校,李靜還有些忐忑,對于這個從來沒有涉足的領域,甚至感覺有些無措,但盲校里孩子們稚嫩的面容使李靜懸著的心放了下來,李靜覺得,眼前的這些孩子如同“天使”一般可愛。 “非視覺攝影”的第一次活動是將盲校的孩子請到了華南師范大學的校園里,讓孩子們通過“非視覺攝影”體會大學時光。沒有想到,孩子們在拍攝過程中異常興奮,很多孩子的渴望之情溢于言表。第一次校園體驗課程完結后,盲校老師告訴李靜活動非常成功,希望能夠多來盲校開展。 但李靜心里有著另外一種想法——如果“非視覺攝影”項目不僅僅只是針對盲人群體,而將其擴展到更多的人群,這樣受益者會不會更多?李靜甚至盤算著通過向健康人群推廣“非視覺攝影”項目進行商業(yè)價值開發(fā),使得在更好地關注視障群體的同時,還能夠有一定的項目盈利。 此時,在李靜心中,一個“非視覺攝影”的發(fā)展大計正在快速構建。 再為自己賦能力 項目實施約半年后,迎來了“星巴克中國青年領導力發(fā)展項目”的總結大賽,有著幾次項目成功實施成果的她,帶著方案準備向總結大賽發(fā)起沖刺。 當天下午,又一次“非視覺攝影”活動在盲校如期舉行,幾小時的活動很快結束,和往常一樣,李靜開始收拾活動工具準備返回學校。這時有7名孩子跑了過來,將李靜團團圍住,其中一名孩子對李靜說:“姐姐,我們知道你帶我們做完這場活動就要去別的地方了,不一定會回來,但我還是想幫助我們學校的眾多同學留下你,因為他們也需要享受‘非視覺攝影’的樂趣。” 聽完這席話,李靜感慨萬千,她從來沒有想到,自己的一個公益舉動,能夠產生這樣的影響。李靜看著孩子們,用手輕輕拍著孩子的肩膀,并沒有說些什么。 當天,回到學校的李靜,立刻將這件事情告訴給了另外4個小伙伴,這個“非視覺攝影”的5人團隊在當天晚間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她們決定重新修改即將于第二天路演的項目計劃書,只為了這些孩子的期盼。 從晚上12點開始直至凌晨4點,“非視覺攝影”項目團隊的5名成員修改路演計劃,將之前針對健康人群的視障體驗推廣暫時刪除,修訂為專門針對視覺障礙群體的“非視覺攝影”體驗。 “廣撒網,不如集中一點,這樣項目可能會更好?!崩铎o說。 次日,帶著新修改的“非視覺攝影”路演計劃,5人團隊一起站在了“星巴克中國青年領導力項目”的路演舞臺上。“面上的‘鋪張’不如集中‘打擊’”,這是專家給予“非視覺攝影”項目的評價。 李靜非常清楚,因為參與這個項目,學會了事情在不同發(fā)展階段的處理方式。最終,專家給出了“星巴克中國青年領導力項目”華南賽區(qū)前五名的好成績。 “公益”與“收益”平衡 和前文李靜的“非視覺攝影”項目一樣,有一些項目也嘗試追求“公益”與“收益”的平衡,在保障項目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同時,使社會價值最大化。 西南民族大學“朝花夕拾”項目是一個致力于服務老年人群體,為老年人提供“私人定制”回憶錄的公益項目,以專業(yè)化的口述歷史、影像等形式為老人記錄下可以傳承至子孫后代的家書。 中國正在逐步步入老齡化社會,每個人的身邊都有老人需要關懷,如果能留住他們的回憶,這或許是對親人最好的懷念。于是,這個項目一經發(fā)起便落地社區(qū),得到社區(qū)老人的熱烈歡迎,從而躋身首屆“星巴克中國青年領導力發(fā)展項目”的全國十強。 來自西南民族大學的5名學生是這支十強隊伍的“執(zhí)行人”,他們當中的發(fā)起人說:“在老人有生之年,記錄老人與子女的生活點滴,通過專業(yè)編輯方法最大限度留住老人的‘青春年華’,這無疑對于子女和全社會都有著很大的實際價值。如果項目進行適當開發(fā),商業(yè)價值也將顯現。” 最終這支團隊在社區(qū)項目中風生水起,有一些專業(yè)性的機構開始主動找上門來尋求合作,但此時,團隊發(fā)起人覺得有了商業(yè)因子的嵌入,如何保障項目公益屬性成為另一個問題。 而云南大學的“啡塵工坊”項目將咖啡渣轉化為有機肥料,用以培育盆栽并進行公益售賣,在傳播綠色循環(huán)理念的同時,也實現了經濟價值,這使得項目具備了“公益”與“商業(yè)”的平衡。 “賦能”中國青年 近幾年,以青年賦能為主題,類似前文的提升青年領導力的公益項目逐漸增多,在設計上大多以競技方式呈現,在廣度和深度上都得到青年熱捧。而作為項目受益方,青少年在發(fā)展的合適階段參與相應的領導力發(fā)展培養(yǎng),既可促進自身的長遠發(fā)展,也可有效避免資源投入的盲目性和低效率。 李靜參與的這個項目最初始于2014年6月,由美國咖啡公司星巴克與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合作,前者注入150萬美元(約合930萬元人民幣)資金,每年開展一期,共計三期。項目每期挑選500名在校大學生成為學員,分階段為學員提供青年領導力培訓,培養(yǎng)學生商業(yè)智慧、社會良知和溝通協(xié)作能力,為中國未來儲備青年領袖。每年均有來自全國十所高校的50名在校大學生參與“年度星巴克青年領袖”十強的角逐。 截至目前,“星巴克中國青年領導力發(fā)展項目”已經成功舉辦兩屆。2016年,項目在高校中組建了100支公益團隊,積極展開調研、實踐和項目路演。從創(chuàng)意、設計到實踐,同學們共計走訪了100余個社區(qū)和學校,服務了超過10000余名群眾,收獲了11萬余次網絡點贊,獲得了30余萬次關注。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副主席井頓泉在接受《公益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新形勢下,一代超過一代,是歷史必然規(guī)律。這并不是強加于青年人,而是青年人通過自身努力適應新的社會形勢,實現綠色協(xié)調發(fā)展。當代青年人大多在獨子化、少子化家庭里成長,獨立、個性意識強,開展青年領導力發(fā)展項目對于培養(yǎng)和提升青年人規(guī)則意識、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和實踐能力具有積極意義?!?/p> ■ 本報記者 張明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