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報記者 高文興 9月28日,有媒體撰文指出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以下簡稱“兒慈會”)9958救助中心從今年5月起,在不到5個月的時間內,因工作人員外出“團隊建設”等原因,暫停公益救助項目轉款,累計長達36天,并有患兒家長表示因此“險些耽誤治療”。 為此,《公益時報》記者第一時間趕赴9958救助中心了解情況,并與上述患兒家長取得聯系。9958救助中心負責人王昱回應,中心“從未暫停過救助轉款”,并向記者陳列數十份在“團建”期間的轉款憑證;患兒家長則在電話中表示,9958多次為其孩子轉款近20萬元,這次“肯定有誤會”。 負責人: 轉款從未停止過 9月28日下午,在9958救助中心,中心負責人王昱向《公益時報》明確表示,無論何時,“9958救助轉款從未停止過”。 王昱說,在團隊所有外出進行活動的期間,9958都不會停止業(yè)務運轉,專職人員仍照常與提出轉款需求的患兒家長和醫(yī)院進行溝通,也同時按照工作流程做好規(guī)范化的善款支持工作。 9958救助中心現有專職工作人員共18名,除北京外,還分布在外地省份。 王昱說,在“團建”期間,留守在中心的仍有六名專職工作人員,“外地有四名,北京有兩名,還有兩名核心志愿者,24小時熱線也暢通。這期間,每日的轉款工作也是隨時在進行,和常態(tài)下的轉款沒有任何區(qū)別”。 “比如9月13日至23日,中心共10人前往蘇州、杭州和地區(qū)合作醫(yī)院及機構進行交流,仍有工作人員留守在辦公室接待來訪求助的患兒家長,同時也照常進行轉款,甚至在這期間內的中秋節(jié)也是如此?!蓖蹶耪f。 針對此前媒體列出的4次“團建”、1次“關愛夏令營”和1次“論壇活動”,王昱也讓工作人員找來了每一次活動期間的部分銀行轉款憑證。記者翻閱了近20份憑證,每份上面都有銀行出具的轉賬金額、轉賬日期、收款醫(yī)院名稱等關鍵信息,并均附有用途說明,記錄了每筆轉款受益兒童或其家長的姓名。 “暫停通知”只針對志愿者 而此前媒體報道指出,在名為“9958大家庭”的微信群中,有工作人員在每次外出活動前發(fā)布“暫停轉款通知”,從今年5月份至今,共發(fā)布6次,并配有最近一次通知的截圖。 在9958救助中心,《公益時報》記者見到了發(fā)布該通知的工作人員劉躍,她證實該通知確實由她發(fā)出。但她和王昱都表示,該通知只針對志愿者,并不意味著9958業(yè)務平臺就停止了所有善款的轉出,但通知的內容表述確實不嚴謹。 “這個微信群是9958的全國志愿者群,其定位是9958中心為志愿者提供醫(yī)療咨詢服務和解答,也接收由志愿者們轉來的各類病患兒童的求助信息。”王昱說,“志愿者是不參與9958具體操作業(yè)務的,但可以為自己關注的患兒提醒9958轉款。我們的轉款流程只針對患兒家長和醫(yī)院,需要一整套專業(yè)嚴謹的機制保障善款的準確使用,所以在外出活動期間,我們也會特意告知志愿者不用特意提醒轉款,不過通知的措辭確實不夠準確。但我們與家長、醫(yī)院的溝通一直在進行,日常業(yè)務絲毫沒有停止。我們的轉款提醒來源有三方——患兒家長、合作醫(yī)院和合作醫(yī)療團隊,這三方都會在救助進程中需要錢的時候提示我們轉款?!?/p> 王昱還進一步解釋說:“9958善款的撥付和確認都需要由專職人員來完成,志愿者通常會進行患兒探訪、家庭心理援助等志愿服務。在個案救助中,志愿者會替患兒家長向9958專職人員進行病情反饋和善款使用需求的溝通。但9958的業(yè)務有專門的流程和機制,專職人員如果從志愿者處得知轉款需求,還是會與醫(yī)院和家長核實,并須經過專業(yè)醫(yī)療評估、善款核算以及轉款確認,最終才能完成善款進入醫(yī)院使用這一整個流程。” 家長: 肯定有誤會,要當面澄清 然而,為何有患兒家長稱未能及時轉款呢?9月28日晚,《公益時報》記者通過電話聯系上了此前媒體報道中提及的那位患兒家長。 患兒名為陳小云(化名),甘肅人。陳父告訴記者,孩子在兩年前不幸因車禍受傷,當時情況危急,但家中無勞動力,收入微薄,無力承擔巨額醫(yī)療費。目前,陳小云所在醫(yī)院已經收到轉款,孩子并未因此耽誤治療。 陳父在電話中說:“我心里實實在在地感謝人家(9958),在他們的幫助下,我孩子的難關都渡過了,前后給了我將近20萬。我去基金會看工作人員都很辛苦,我也理解人家,基金會不是為我一個人(服務),這次肯定是有誤會。” 此后,記者又致電9958救助中心進行核實,負責人王昱當即表示對陳氏父子很熟悉。中心財務也向記者說明,兩年以來,前后共為陳小云的治療撥款十次,共計183479.5元。 王昱告知記者,未能在陳父第一次提出申請后轉款的原因是“上一次轉款金額有結余,陳父未能將這部分進行核銷,所以遲遲不能進入這次流程”,在工作人員多次反復向陳父說明核銷流程后,這筆轉款才得以完成。 據《公益時報》記者在發(fā)稿前得知,陳父已在29日下午親自前往9958澄清誤會。 公益機構需要“團建”嗎? 對于9958自今年5月以來的“團隊建設”等6次活動,28日下午,中心負責人王昱也特別向《公益時報》做了說明。 “我們把外出培訓、參加論壇等活動都籠統(tǒng)稱為‘團建’,真正意義上的9958自行組織的團建活動就是9月13日至23日的這次前往蘇州、杭州,內容包括與當地合作機構交流、合作醫(yī)院救助項目回訪和工作人員心理援建。我們只去了十個人,中心有人留守,連中秋節(jié)都沒休假。”王昱說。 另5次的活動分別為:5月5日至6日,兒慈會組織的密云拓展培訓,共2天;6月13日,在北大參加中國兒童保護發(fā)展論壇,共1天;6月23日,外出辦公,共1天;7月25日至31日,在京舉辦“9958救助中心燒燙傷患兒2016年夏令營”,共7天;8月2日至3日,在京參加“幸福密碼”免費心靈輔導課程,共2天。 在這6次活動中,在論壇、外出辦公和夏令營以外,“拓展培訓”“心理援建”“心靈輔導課”這些活動內容也令記者生疑——慈善機構的工作人員為何需要頻繁地接受此類輔導和培訓? 就此問題,《公益時報》也采訪了兒慈會副秘書長姜瑩,她解釋說:“主要是因為這兩年基金會發(fā)展得比較快,新入職的員工比較多,所以基金會層面在五月份的時候安排了第一次的團隊建設,主要是希望團隊及團隊的不同項目之間可以迅速地融合,大家能在融合的過程中達成共同的公益理念、共同的使命,讓大家能更好地從各行各業(yè)融入到公益這個行業(yè)里面。同時,加強相互理解也能讓大家在平時更好地為工作做出配合及促進?!?/p> “對于像9958這種兒童大病緊急救助類型的項目,除了基金會自有的團建之外,我們還會額外安排一些心理建設課程,以及外地的團建活動。主要因為這類項目的工作人員常年要接患兒家長的電話,常年在一線面對救助方,所以他們的心理壓力會非常大,大于基金會其他行政性的工作人員。這些額外的團隊建設主要還是為了讓他們能有放松的心情,減少他們的流失率,同時能夠為患兒家長提供更好的服務?!苯撗a充說。 (下轉09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