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數(shù)字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新聞
   第07版:新聞
   第08版:新聞
   第09版:封面報道
   第10版:新聞
   第11版:國際
   第12版:年檢
   第13版:年檢
   第14版:年檢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皮磊
中國公益研究機構發(fā)展狀況掠影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數(shù)字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新聞

第08版
新聞

第09版
封面報道

第10版
新聞

第11版
國際

第12版
年檢

第13版
年檢

第14版
年檢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皮磊

新聞內容
2017年02月21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中國公益研究機構發(fā)展狀況掠影

    2016年9月7日,來自清華、人大、中大、臺灣政治大學的五位公益研究院院長在世界公益論壇閉幕式上就公益研究機構的發(fā)展展開了圓桌對話。

    2月6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二次會議指出,規(guī)范和引導社會智庫健康發(fā)展,對發(fā)揮民間智力、為黨和政府決策服務具有重要意義。要優(yōu)化發(fā)展環(huán)境,拓展社會智庫參與決策服務的有效途徑,完善社會智庫人才政策。要完善管理體制,建立重大事項報告制度和信息公開制度。

    作為社會智庫的一部分,近年來,隨著公益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公益研究機構也活躍起來。在公益智庫上,一直以來南有廣州思維活絡,北有海淀高校團實力雄厚。2016年12月底,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公益發(fā)展研究院也宣告成立。

    這些公益智庫有的依托高校,有的注冊為民辦非企業(yè)單位。那么它們究竟是如何成立、運作的呢?

    《公益時報》梳理了北京、上海、廣州、湖南等地的公益研究機構,結果顯示,中國公益慈善研究機構多依托于高校,并且成立時間并不太長,數(shù)量上處于政治中心的北京有明顯優(yōu)勢。有的機構對自身的發(fā)展戰(zhàn)略,還不是非常清晰。中國的公益智庫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1.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

    2010年6月,北京師范大學與當時的上海李連杰壹基金公益基金會合作成立了“北京師范大學壹基金公益研究院”,提供支持的還有老?;饡⑷f達集團、燕寶基金會、深圳壹基金、河仁基金會等基金會和企業(yè)。時任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yè)促進司司長的王振耀,6月辭職赴任院長。2012年1月更名為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是國內第一所公益研究院,方向明確,研究成果非常豐富,也是目前公益研究機構中當之無愧最有影響力的。

    2015年11月,比爾·蓋茨、瑞·達理歐、牛根生、何巧女、葉慶均等聯(lián)合倡議成立了深圳國際公益學院,王振耀擔任首任院長。

    中國公益研究院與深圳國際公益學院基本是兩個牌子、一套人馬。具體工作上,中國公益研究院保留了兒童福利研究中心、養(yǎng)老研究中心、慈善法律研究中心三個研究部門,公益教育、交流等其他工作則分到了深圳國際公益學院。

    2.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公益研究中心

    北師大社會公益研究中心成立于2007年6月,是北師大社會發(fā)展與公共政策學院下屬機構,由陶傳進教授擔任主任。主要研究領域有社會公益、非營利管理、企業(yè)社會責任以及公民社會等。

    3.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

    2015年4月,民政部與清華大學聯(lián)合創(chuàng)辦的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成立,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王名出任首任院長,鄧國勝為學術委員會主任。王名表示,研究院的戰(zhàn)略目標是推進公益慈善研究和人才培養(yǎng)體系建設。

    2016年9月,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承辦了世界公益慈善論壇。論壇重點關注政策、學術、實務和人才培養(yǎng),共設31個主題演講或報告、12場圓桌對話,內容非常豐富。

    此外,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非政府管理(NGO)研究所,在開展中國非政府公共部門的理論和實證研究,培養(yǎng)適合于各級各類社會組織的高級公共管理人才,促進相關法規(guī)政策體系的建立健全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公益圈朋友熟知的王名、鄧國勝、賈西津等老師均為該研究所成員。

    2012年11月,清華大學NGO研究所與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共同發(fā)起明德公益研究中心,在民政部注冊為全國性的民辦非企業(yè)單位,王名任理事長。

    4.北京大學法學院非營利組織法研究中心

    北京大學法學院的科研機構之一,由來自北京大學法學院、民政部等機構的學者、官員、專家于1998年共同組建成立,北京大學法學院院長助理、副教授金錦萍擔任主任。

    其主要活動除了理論研究、教學和對外交流合作,還包括參與立法??梢钥吹?,在《慈善法》的起草過程中,北大、清華、北師大、上海交大、中山大學等公益慈善領域的研究者們,都起到了很大作用。

    5.北京大學公民社會研究中心

    2005年10月,來自北京大學多所院系的部分學者,共同組建了北京大學公民社會研究中心,中心主要負責人包括金錦萍、袁瑞軍、師曾志等。研究重點放在社會企業(yè)、社會創(chuàng)新、影響力投資和影響力測評等重點領域。中心前身為1998年12月在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成立的中國社會團體研究中心,是國內較早關注和加入這一領域的研究中心之一。出版物有《中國公民社會發(fā)展藍皮書》等。

    6.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公益創(chuàng)新研究院

    2016年7月成立,獨樹一幟地設立了雙院長制,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康曉光任院長,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社會政策與實踐學院副教授郭超任國際院長。成立之時,中國人民大學校友李曉波專項捐贈一千萬元,支持中國公益創(chuàng)新研究院的成立和發(fā)展。隸屬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中國人民大學非營利組織研究所,亦由康曉光創(chuàng)立并任所長。

    7.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公益發(fā)展研究院

    與上海的全球化城市定位相對應,2016年12月28日成立的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公益發(fā)展研究院,在發(fā)展方向上,將依托上海的地理位置優(yōu)勢,撬動和融合東亞地區(qū)的公益資源,打造對接全球公益領域合作與交流的平臺,推動學術界和公益社會組織“走出去”。

    院長徐家良教授表示,研究院作為上海交通大學第三部門研究中心的2.0升級版,將致力于構建與國際接軌、有中國特色的公益研究話語體系,培養(yǎng)和支持中青年公益人才的成長,推動高質量專家學者匯聚,努力成為專業(yè)創(chuàng)新的公益智庫。

    新成立的研究院值得期待,而在此之前,成立于2006年、徐家良教授領銜的上海交通大學第三部門研究中心,10年來已經(jīng)為公益慈善研究做了非常多工作。第三部門研究中心是民政部與上海交通大學共建的社會組織與社會建設研究基地,也是上海高校中較為活躍的非營利組織研究機構。該中心常規(guī)活動雙周論壇已舉辦三十多期,論題涉及社區(qū)自治、非營利組織籌資、社會企業(yè)、基金會內部治理等方方面面。主要出版物有《中國社會組織評估發(fā)展報告》藍皮書、《中國第三部門研究》雜志等。

    8.上海愛德公益研究中心

    這是一家由基金會支持成立的研究中心。2011年底,愛德基金會在上海發(fā)起成立了兩家公益機構,一家是以公募基金會形式成立的上海仁德基金會,另一家就是以民辦非企業(yè)單位形式成立的上海仁德公益研究中心,業(yè)務主管單位為上海市浦東新區(qū)民政局,2015年2月正式更名為上海愛德公益研究中心。

    上海仁德公益研究中心由愛德基金會出資,上海社科院社會發(fā)展研究院、復旦大學社會發(fā)展與公共政策學院、上海交通大學第三部門研究中心與上海映綠公益事業(yè)發(fā)展中心共同推動成立。其理事會成員也基本來自以上機構,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盧漢龍擔任理事長,上海仁德基金會理事任束鵬擔任理事兼總干事。

    上海愛德公益研究中心立足于上海,重點著力理論研究、政策咨詢和人才培養(yǎng)等方面。比如今年舉辦的“愛德公益沙龍暨浦東社區(qū)基金會培育”系列講座,參與“中英慈善法雙邊研討會”。2015年與愛德基金會等共同舉辦“新常態(tài)下的公益事業(yè)發(fā)展論”、“《慈善法(草案)》社會開放論壇”等研討活動。

    9.中山大學中國公益慈善研究院

    2011年成立的中山大學中國公益慈善研究院,明顯特點是立足珠三角,面向兩岸四地。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朱健剛教授擔任執(zhí)行院長。除開展研究與教學外,亦為許多公益機構開展調查研究工作。

    10.湖南師范大學慈善公益研究中心

    這家研究中心是比較少見的由歷史文化學院帶頭的公益研究機構。中心主任周秋光是湖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受此影響,該中心在慈善歷史與傳統(tǒng)方面的挖掘比較深入,研究成果頗豐,對中部地區(qū)的公益人才培養(yǎng)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排名不分先后)

    ■ 本報記者 王會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