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數字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新聞
   第07版:新聞
   第08版:新聞
   第09版:封面報道
   第10版:新聞
   第11版:國際
   第12版:年檢
   第13版:年檢
   第14版:年檢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皮磊
“一個雞蛋的暴走”背后的籌款邏輯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數字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新聞

第08版
新聞

第09版
封面報道

第10版
新聞

第11版
國際

第12版
年檢

第13版
年檢

第14版
年檢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皮磊

新聞內容
2017年02月21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上海聯勸公益基金會秘書長王志云:
“一個雞蛋的暴走”背后的籌款邏輯

    支持民間公益發(fā)展,你有什么好玩的點子嗎?

    2017年1月3日,上海聯勸公益基金會(以下簡稱聯勸)啟動了2017年度“一個雞蛋的暴走”公益徒步籌款活動報名。僅僅一個月的時間,就有639支隊伍報名參加。與其他運動類籌款活動不同的是,“一個雞蛋的暴走”初衷是為兒童領域的民間公益項目籌款,支持民間公益機構發(fā)展。

    作為上海市乃至全國最有影響力的公益籌款活動之一,該項目自2011年啟動以來已累計籌款近3300萬元,參與人數超過15800人,直接資助了101家民間公益機構、200余個公益項目,30萬多名兒童和青少年從中受益。該項目是聯勸品牌項目之一,也是基金會對于推動聯合勸募、支持民間公益發(fā)展的一種成功探索。

    在聯勸秘書長王志云看來,由于缺乏了解和信任,目前對公益和捐贈的了解還處于海平面之下,“因此,我們需要從基礎建設做起,也就是說,要通過創(chuàng)造一些直接參與的機會,讓公眾在熟悉的場景中開始接觸公益,進而了解公益。而公眾熟悉的場景,最低門檻無非就是運動。因此發(fā)展運動型籌款活動,對公益組織而言,可以說是最經濟、最有效的獲取公眾持續(xù)捐贈的基礎工作。這也是‘一個雞蛋的暴走’背后的邏輯?!?/p>

    作為上海市第一家由民間發(fā)起成立的公募基金會,聯勸一直以“聯合勸募,支持民間公益”為使命,開展了多項實踐,資助那些缺乏籌款渠道或能力的優(yōu)秀民間公益組織及項目。近日,《公益時報》獨家對話王志云,揭秘聯勸在推動公眾參與背后的秘訣。

    聯合勸募逐漸得到認可

    《公益時報》:基金會為何將聯合勸募作為自己的使命?

    王志云:聯勸于2009年12月注冊成立,成立7年多來,累計籌款超過2億元,累計捐贈筆數超過288萬筆,累計公益支出突破1.4億元,直接支持了923個公益組織、1122個公益項目,我們還設立了123個專項合作,38個專項基金,資助領域涵蓋兒童、婦女、教育、環(huán)境、社區(qū)發(fā)展、公益行業(yè)支持等13個領域。

    自成立以來,聯勸一直以“聯合勸募,支持民間公益”為使命,而基金會的成立可謂是得益于天時地利人和。首先,作為國內最具國際視野的都市,上海是公益組織發(fā)展比較早、也比較活躍的地區(qū),政府希望上海能有一家創(chuàng)新勸募形式、具有民間活力、可以激發(fā)公眾更主動參與公益的公募基金會。其次,在那個時候,剛剛起步的公益組織缺乏更多元的資金募集渠道和能力,需要一個能夠打通社會慈善資源流入公益行業(yè)的平臺。此外,作為國內較早開始支持公益組織發(fā)展的平臺型機構,聯勸的發(fā)起方恩派公益組織發(fā)展中心也深刻體會到這樣的需求,愿意借鑒國際經驗,在上海開拓實踐一個“聯合勸募”平臺?;诖耍覀兇_立了自己的使命,迄今為止也沒有改變過。

    《公益時報》:聯合勸募的概念已經提出多年,目前公眾對于這一概念的認識處于什么水平?

    王志云:就中國本土實踐而言,可以說行業(yè)內對聯合勸募還普遍處于起步摸索的階段。我們特別榮幸地看到,聯勸幾乎可以說是這個模式在國內最早的實踐者,我們在2011年就開始了各種嘗試。從2013年開始,有越來越多的同行也開始了各自的實踐,這說明聯合勸募模式也得到了行業(yè)內的接納和認可。

    不過,從普通公眾的視角看,聯合勸募還是一個比較陌生的概念。在工作中,聯勸不斷和公眾進行溝通,現在已有少部分公眾開始逐漸理解這個模式的特點,但如果想讓更廣泛的群體知曉這個概念,恐怕還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

    《公益時報》:對于公益行業(yè)來說,聯合勸募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王志云:就行業(yè)而言,聯合勸募模式最大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有越來越多的基金會開始意識到要扮演資源整合和輸送的角色,要向資助型基金會轉變,因為只有這樣行業(yè)才能出現合理分工,才能有行業(yè)產業(yè)鏈的概念,才能實現術業(yè)有專攻,使得社會資源的流動更有效;第二,信任資本開始產生,今后會有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源認識到支持公益組織發(fā)展的重要性,開始認可推動一個公益議題改善乃至解決的重要性。這些都會對公益組織和行業(yè)的良性發(fā)展產生極大的推動力。

    為公眾創(chuàng)造直接參與的機會

    《公益時報》:作為基金會的品牌項目,“一個雞蛋的暴走”已經成為上海市乃至全國最有影響力的公益籌款活動之一,這也是基金會對于聯合勸募模式一種成功的探索。你如何看待類似項目的價值和意義?

    王志云:在進行聯合勸募本土實踐的過程中,起初我們特別希望學習乃至模仿美國模式:一方面,通過建立企業(yè)合作伙伴關系,在企業(yè)員工中進行勸募;另一方面,我們特別希望強調“專業(yè)統籌”的做法。但在實踐中,我們很快就發(fā)現這條簡單復制的道路走不通,因為公眾對于公益和捐贈的了解還處于海平面之下。之所以說是海平面之下,不是說公眾缺乏能力和常識,而是缺乏了解和信任。

    在這種情況下,不論是通過企業(yè)去接觸企業(yè)員工,還是凸顯“專業(yè)形象”,都缺乏環(huán)境基礎。因此,我們需要從基礎建設做起。也就是說,要通過創(chuàng)造一些直接參與的機會,讓公眾在熟悉的場景中開始接觸公益,進而了解公益,必須用快樂公益、多元公益和理性公益的理念去近距離地影響公眾,這樣才能建立擁護群,才能獲得公眾的持續(xù)支持。而公眾熟悉的場景,最低門檻的無非就是運動。因此發(fā)展運動型籌款活動,對公益組織而言,可以說是最經濟、最有效的獲取公眾持續(xù)捐贈的基礎工作。這也就是“一個雞蛋的暴走”背后的邏輯。

    讓我感到自豪的是,通過這個活動和我們的努力,我們很高興地看到了中國大城市中或許是第一批理性捐贈人的出現,有一些原本對公益認知在海平面以下的公眾,已經成為讓我們這些全職公益從業(yè)者都欽佩的公益同行,甚至公益內行。

    《公益時報》:2012年6月,聯勸創(chuàng)設了“公眾評審會”,讓公眾捐贈人決定資助項目,推動公眾深度參與公益。這種機制效果如何?在推動公眾參與方面,基金會還做了哪些工作和探索?

    王志云:我們一直堅持“公眾評審會”,因為我們體會到了這個機制的好處,這就是上面提及的理性捐贈人的出現。具體形式我們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調整,現在的模式和最初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核心目的從始至終都是聯勸對公眾參與公益的宣導和成長陪伴。

    聯勸一直把對公眾進行公益宣導作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公眾評審會,還有集體捐贈模式在中國的探索實踐,包括“一眾基金”、捐贈人社群“勸友會”等。2014年,聯勸推出了親子公益徒步活動“小小暴走”,希望讓更多孩子從小參與公益,培養(yǎng)美德,同時這也是家庭集體參與公益的一種有效實踐。

    《公益時報》:2016年9月,聯勸網入選民政部首批慈善組織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這對于基金會自身的定位和今后的發(fā)展來說意味著什么?

    王志云:入選是對聯勸前兩年互聯網募捐平臺建設工作的最大肯定,也說明我們對聯勸網這個平臺的定位和運作理念得到了政府部門和專家的認可。我們相信公益組織需要在線下組織各種籌款活動,尤其是運動型籌款活動,積累籌款經驗和擁護群。作為運動型籌款活動的成功實踐者,我們愿意通過互聯網平臺分享經驗和管理流程。我們也相信,公眾中會出現一批理性的捐贈群體,這個群體會成為公益組織常捐、定捐和大額捐贈的主要來源,因此培育、建立和維護這個群體對于公益組織而言至關重要。聯勸網將通過一些服務功能,協助公眾捐贈人成長為理性捐贈者。

    《公益時報》:你如何看待我國公益行業(yè)以及民間公益的發(fā)展?你覺得聯勸在推動民間公益發(fā)展方面發(fā)揮了什么作用?

    王志云:我進入公益行業(yè)已經整整十年,可以算是這一段公益發(fā)展歷程的親歷者和見證者。對于公益行業(yè)和民間公益的發(fā)展,我秉持“審慎樂觀”的態(tài)度。至于聯勸是不是推動了行業(yè)的發(fā)展,我覺得還是交給時間去驗證為好。不過,從我們自己的實踐角度而言,我想我們有幾個“堅持”還是值得分享給大家的。

    第一,我們讓公眾了解并接納了這一點,即公益組織和公益項目是有運營管理成本的,而且這些成本的比例不會太低;第二,我們讓公眾認識到公益組織本身也是需要發(fā)展的,由此就產生了公益組織發(fā)展所需的研發(fā)、人力資源發(fā)展等費用;第三,聯合勸募,可以有中國自己的道路,比如聯勸的實踐就得到了聯合之路亞太地區(qū)高管的高度認可;第四,運動型籌款活動可以持續(xù)為公益組織創(chuàng)造影響力并吸引較多籌款;第五,我們讓公益組織了解并接納了公眾對公益不同的理解視角和需要;第六,公眾的捐贈不會簡單地停留在沖動捐贈上,中國勢必出現理性捐贈群體。

    ■ 本報記者 皮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