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報記者 皮磊 “在公益領域,‘互聯網+’已經成為一種趨勢。為提高工作效率,很多地方都開發(fā)了自己的志愿服務平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官方主導開發(fā)的。在這個過程中,如何才能將公益組織的需求與志愿者實現更有效更精準的對接,如何才能在提高效率的同時提高平臺的用戶黏性,已經成為大家十分關心的問題?!?/p> 不久前,北京市慈善義工聯合會(以下簡稱北京市義工聯)發(fā)起了全市范圍內的文物巡查保護活動,對散落在北京各處的文物的現狀進行摸查。為發(fā)動更多志愿者參與、提高巡查的工作效率,在北京市民政部門的推薦下,北京市義工聯選擇與義工時間公益服務平臺合作,通過該平臺征集文物保護志愿者,發(fā)布活動通知,志愿者則可以通過義工時間平臺隨時隨地匯報文物巡查結果。 義工時間公益服務平臺發(fā)起人劉宏偉認為,互聯網的作用就是可以消除信息不對稱,讓公益更加透明化且更有針對性。而對于目前各地區(qū)、政府機構開發(fā)公益服務平臺的熱情,他也做出了上述回應。那么,類似義工時間的公益服務平臺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公益效率,滿足公益機構及志愿者的需求?他們的模式又是怎樣的? 滿足公益服務的供需對接 在網上搜索“志愿服務平臺”“志愿服務APP”等關鍵詞,你會發(fā)現,不管是在省市區(qū)縣,還是在街道社區(qū)甚至機構及企業(yè)層面,幾乎每個地方都有針對特定區(qū)域開發(fā)的志愿服務平臺。但互聯網本身并沒有地域限制,能否在更大的范圍內解決公益組織及民間力量供需問題?事實上,近年來一直有人在進行相關的嘗試。 兩年前,在國內一家大型上市公司工作、有著豐富管理經驗的劉宏偉,聯合幾個合作伙伴推出了義工時間公益服務平臺。與其他平臺類似,義工時間APP希望通過移動互聯網技術,將公益組織的需求和志愿者進行精準對接,實名注冊的義工在平臺上可以實時響應,參與公益服務。同時,平臺也可以對義工的服務時間進行記錄,服務獲得的愛心值還可兌換多種公益商品和服務,這也是平臺和機構對志愿者服務采取的一種鼓勵措施。不同的是,此款APP是針對全國范圍的,且已經在全國多個地區(qū)落地。 目前,在義工時間平臺注冊的志愿者和機構數量已經達到3000多家,與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等機構簽署了戰(zhàn)略合作。劉宏偉談道:“目前很多機構都在開發(fā)義工平臺,但大多數是通過官方渠道在做,比如共青團系統、婦聯系統等。我的搭檔丁士煜是做技術出身的,以前在金山軟件工作,和雷軍做過同事,因此我們在設計義工時間的時候就想區(qū)別于官方開發(fā)的思路,希望用商業(yè)模式解決社會痛點,讓價值的商業(yè)鏈條循環(huán)起來?!?/p> 今年,在北京市民政局的推薦下,北京市義工聯和義工時間進行了合作,將北京市文物保護志愿者的征集工作放到了該平臺上。志愿者可以通過平臺提供的社交功能記錄自己參加活動的地理位置,發(fā)送活動照片。 “事實上,包括義工時間在內的很多志愿服務平臺的運作模式都類似于優(yōu)步或者滴滴打車?!眲⒑陚ケ硎?,“我們提供一個對接平臺,公益機構作為需求方發(fā)布自己的需求,廣大的志愿者則是供應方,能夠根據自己的時間、經驗、技能等,為公益機構提供服務?!彼J為,在供需對接的過程中,平臺能夠發(fā)揮三大功能:第一,通過對義工的招募、組織及評價,實現義工服務的全過程管理及流程優(yōu)化;第二,通過對義工服務工作的全方位數據記錄,形成公益服務大數據;第三,通過構建模型,建立義工服務風向標體系,總結和指導義工工作。 對此,記者也采訪了北京團聚力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陳迪。該公司是一家公益組織信息系統服務商,目前服務超過120萬志愿者,上千家公益組織。陳迪表示:“互聯網+公益并不僅僅是做一個簡單的信息平臺,它還應該是一個全面的互聯網工具,是一個‘公益組織oa系統+活動管理和成員管理系統+輿情預警監(jiān)控系統+用戶報名參與系統+新聞客戶端’。用功能聯系用戶,用工具方便公益組織,用咨詢打通壁壘,這才是志愿服務管理系統發(fā)展的真正方向。” 增加產品的復合性和黏性 有了平臺只是第一步。對于很多平臺的開發(fā)者來說,技術并不是太大的障礙,如何留住用戶、保證平臺的活躍度才是最讓人頭疼的事情。近幾年來,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極大地加快了公益活動宣傳和推廣的速度,但技術的發(fā)展并沒有深入到公益活動的業(yè)務層面中。在某些情形下,技術革新并未帶來業(yè)務流程的簡化和再塑造,反而為一些單位和機構增加了工作負擔。 而另一方面,一些公益機構由于不了解這些平臺的特點和功能,仍處于觀望的態(tài)度,擔心入駐其他平臺會造成現有流量的轉移或丟失。再加上一些平臺功能尚未完善,也沒有能力提供相應的鼓勵及回報條件,導致公益機構對新出現的公益平臺響應率并不高。 “大家都為志愿者的線上留存感到頭疼,也存在不少為迎合考核而突擊造假的數據。”作為一家技術提供方,陳迪表示,根本原因在于開發(fā)者沒有認識到APP對于公益組織和參與者的真正意義。“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核心是讓溝通變得更簡單,單純平臺化思維已經很難滿足用戶對于互聯網知識傳達的要求。很多公益APP不活躍,用戶流失率高,就是因為平臺只能給用戶提供咨詢平臺,簡單互動,這些已經落后于現有互聯網產品帶來的體驗,用戶并不喜歡?!?/p> 對于個體而言,公益活動是一種低頻的行為,單純的APP打開率過低,用戶下載和推廣都受到限制,必須要輔助高頻產品的功能對接。因此,為避免成為一個簡單的信息對接平臺,讓公益機構和志愿者自愿入駐,提高平臺的自活躍度,義工時間平臺在設計時十分注重增加產品的復合性和用戶黏性,除了實現公益服務供需對接,其還增加幾個實用功能。 “第一,時間銀行,其能夠記錄你參加公益活動的時常、次數、公益機構對你的評價等信息,記錄你的公益軌跡,也能夠記錄機構發(fā)布的活動信息等內容;第二,我們跟公益機構合作,推出公益扶貧產品,開展精準扶貧,希望實現商品的價值轉化;第三,CSR采購,這里涉及企業(yè)社會責任、企業(yè)和公益組織的合作,而我們作為平臺方,通過價值轉換也能夠履行自身的社會責任;第四,公益社交,我們的平臺能夠實現社交功能,在平臺內部就可以和其他公益伙伴進行交流?!眲⒑陚ジ嬖V記者。 實際上,國外早就有了時間銀行的概念,義工時間平臺在開發(fā)之初也查詢了美國、歐洲等一些國家的做法。此外,義工時間還同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等機構簽署了戰(zhàn)略合作,落實國家“精準扶貧”戰(zhàn)略,合作內容涉及國家幸福工程全國699個服務站點的上線合作,形成全國范圍的公益O2O體系。 而借助上述五大功能,義工時間平臺也一直在嘗試推動社會征信及線下公益消費、線下公益活動,如承辦首屆慈善北京展覽會、發(fā)起“公益100”社區(qū)公益服務系列行動、落地2019北京世園會“園藝生活好課堂”社區(qū)公益網點等。 “義工時間本質上是公益服務的時間銀行?!眲⒑陚ケ硎荆捌浜诵挠^念是把時間作為公益服務的基本測算單位,也就是公益通貨,建立評價、積分及兌換機制,與社會公益服務事業(yè)相關的個人、企業(yè)、政府、社會組織、媒體、資本等各種社會力量建立利益關聯機制,實現高效的社會公益資源對接與組織,形成非現金基準的社群互助、社區(qū)互助、社會互助的全球價值體系。我們也希望借此創(chuàng)造一個不以金錢為衡量標準的價值體系,貢獻我們的時間,和他人分享生命的價值和長度?!?/p> 鏈接>>> 志愿服務平臺 志愿云:2014年11月,中國志愿服務聯合會正式發(fā)布了“志愿云”系統。該系統源于2008北京奧運會志愿服務注冊管理系統,旨在建立全國統一的志愿服務信息系統,解決全國志愿者實名注冊、服務記錄轉移接續(xù)、志愿服務供需對接、志愿服務組織在線管理等問題,實現全國志愿服務數據庫互通互聯,最終實現志愿服務需求和供給的對接。 志愿匯:“志愿匯”是“志愿中國”手機應用端口,而“志愿中國”信息系統是共青團青年志愿服務信息系統,也是青年志愿者信用信息系統核心組成部分。志愿者們不僅可以隨時隨地獲取志愿服務信息,報名參與感興趣的活動,還可以通過科學化采集的志愿服務時數轉換成的益幣在APP上兌換相應的激勵。 全國志愿服務信息系統:2017年8月,全國志愿服務信息系統正式上線運行。該系統由民政部開發(fā)建設,涵蓋PC端和移動端。通過該系統,志愿者可以參與自己感興趣的志愿團體和項目,記錄、轉移、接續(xù)自己的志愿服務時間;志愿服務組織可以按照規(guī)范的流程發(fā)布項目、招募管理志愿者、開展服務,實現供需有效對接;管理部門可以了解志愿服務情況、開展數據決策分析等。 中國旅游志愿者APP:2017年9月,國家旅游局推出了“中國旅游志愿者APP”,這是一款為專門為全國旅游志愿者開發(fā)的掌上服務平臺,集志愿者注冊、志愿活動發(fā)布、志愿者招募、志愿組織管理、志愿時間記錄、新聞宣傳等功能于一體,致力于幫助全國旅游志愿者隨時參與旅游志愿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