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1月18日,在蘇州(太湖)國際馬拉松賽上,出現(xiàn)了一幕場景,令人始料未及——中國選手何引麗在與非洲選手比肩沖冠之際,被“奉命行事”的志愿者兩次送旗打亂了腳步,最后以5秒之差憾失冠軍。 一時間,爭議四起,網(wǎng)上充斥著“志愿者侵入”“志愿者干擾”“志愿者違規(guī)”及主辦方回應的“志愿者個人行為”等,嘲諷之語,問責之言,悉數(shù)有之;比賽出現(xiàn)意外的場景與結果,似乎是志愿者的“擅行”使然。然而,綜觀報道,細推事理,僅看志愿者送旗的表象,就輕言志愿者“干擾”比賽,如此評判,有失客觀。 事實上,志愿者的送旗之舉完全是按賽事組織方的要求進行的。組織方設計了一個轉播的組成部分,即在終點前安排志愿者給第一個沖線的中國選手遞送國旗。如此設計安排,雖無可厚非,但卻忽視了體育競技的激烈爭奪和瞬息萬變,對志愿者的服務環(huán)節(jié)拘泥于刻板的設計,使其不能根據(jù)比賽實況隨機應變,而須去跟跑“追送”,繼而引發(fā)了“兩送”的爭議。 志愿者服務于體育賽事,其目的毋庸置疑,就是為了助力體育運動實現(xiàn)“更高、更快、更強”,這種無私付出當應被充分肯定并得到尊重。志愿者拿著國旗鍥而不舍地追趕著選手,本身就是盡職盡責的明證。公眾不能因為看了某些媒體不明就里的報道,就簡單地把志愿者推上風口浪尖,把“丟冠”歸責于志愿者,定然是不公允的。 在未來的體育賽事中,如何避免類似的“爭議”再起?如何公正評價志愿服務的成效?一言以蔽之,即“是否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做了合適的服務”。但要取得這三個“合適”的效果,除了志愿者的奉獻精神,組織方對競賽設計和規(guī)則的完善、志愿服務培訓的規(guī)范、志愿者專業(yè)化水平的提高,已是刻不容緩。相關方面應以時不我待的狀態(tài),把志愿服務發(fā)展的“110米欄”跨得更快更高,而不能也跑成“馬拉松”。 志愿服務培訓質量的提高不能跑“馬拉松” 在近年來舉辦的大型國際活動、賽事中,志愿者培訓都被視為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在世博會期間招聘的8萬名志愿者,按照通用、專項、崗位三個部分,以“兩級三層式”的組織架構和出臺的十余個培訓方案和管理辦法,充分保障了展會的平穩(wěn)運行。上合峰會期間,組織方對700余名場館志愿者,更是經(jīng)歷了近三個月的“網(wǎng)絡、教材、課程、軍訓、演練”五位一體的專業(yè)化培訓;同時依托專業(yè)志愿服務學院,對2700余名城市運行骨干志愿者進行了強化培訓,向峰會提供了優(yōu)質的志愿服務。 應當承認,此次賽事的主辦方對志愿者也進行了培訓,但在服務質量和規(guī)范培訓上是欠充分的,對志愿者提供服務過程的監(jiān)管也是欠到位的。對一個已舉辦了多次國際馬拉松賽的主辦方而言,其志愿服務也著實不能再出現(xiàn)如此“爭議”了。 志愿者專業(yè)化服務水平的提升也不能跑“馬拉松” 爭議中,網(wǎng)友對志愿者送旗“太過業(yè)余”的吐槽,細思不無道理,表達了民眾對志愿者的服務專業(yè)化、規(guī)范化的期盼。我們的志愿者,假如足夠專業(yè),就會對比賽沖線時送旗的設計提出質疑;假如足夠規(guī)范,就應在賽后攙扶運動員走上一程。然而,沒有假如,只有啟示,這就迫切要求志愿者和志愿服務的專業(yè)化水平“跨得高”“追得快”。因此,應以“對準需求,目標于專,快捷高效,精準施培”的思路,不僅要讓志愿者掌握服務于不同對象的專業(yè)技能,更要使其明確服務中的行為邊界。同時積極借助信息化手段,開發(fā)相應的微課程、客戶端,并輔以考核機制,便于志愿者隨時學習,將專業(yè)化服務內容真正學懂學精,靈活應用。尤其是對重大賽事過程中的“模糊地帶”或“真空地帶”,不能籠統(tǒng)處之,應精準制定各種復雜場景的專業(yè)化處理預案。 值得重視的是,上述賽事視頻中志愿者兩次送旗的過程中,與運動員相撞的可能性極高,存在著明顯的風險隱患。這就要求主辦方按照《志愿服務條例》第十二、十三、十七條的規(guī)定精神,向志愿者說明服務過程中可能發(fā)生的風險,并為志愿者購買相應的人身意外傷害保險。而作為志愿者,亦應按《條例》第二十二條的要求,參與活動時應服從管理,接受必要的專業(yè)化培訓,強化保護他人、自我保護的意識。不但實現(xiàn)“贈人玫瑰,手留余香”,且應避免“刺”人之“手”、傷己之心。 志愿服務是精神文明的亮麗旗幟,全社會應凝心聚力,盡快“把好事做得更專業(yè)”,不能跑成志愿服務之路上的“馬拉松”。 青島市志愿服務學院網(wǎng)絡信息部主任 于博文/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