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數字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新聞
   第07版:人物
   第08版:封面報道
   第09版:封面報道
   第10版:新聞
   第11版:新聞
   第12版:社會創(chuàng)新
   第13版:專題
   第14版:專題
   第15版:年檢
   第16版:第十六屆(2019)中國慈善榜
看“善二代”們的公益慈善路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數字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人物

第08版
封面報道

第09版
封面報道

第10版
新聞

第11版
新聞

第12版
社會創(chuàng)新

第13版
專題

第14版
專題

第15版
年檢

第16版
第十六屆(2019)中國慈善榜

新聞內容
2019年04月16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大額捐贈、成立基金會……
看“善二代”們的公益慈善路

    宗馥莉(左)

    ■ 本報記者 王心怡

    改革開放40年以來,許多企業(yè)家在時代浪潮中嶄露頭角,成為中國創(chuàng)富的第一代。創(chuàng)富成功后,“富一代”們何去何從,成了他們長久思考的問題。大部分“富一代”選擇了投身慈善,但由于他們往往是白手起家,經歷了艱難打拼的創(chuàng)業(yè)過程,大多沒有機會接受系統(tǒng)完整的高等教育。他們的慈善行動主要出自于回饋社會的善心,慈善方式也大多以捐錢捐物等直接捐助的形式為主。

    而此時,大多“富二代”也已完成學業(yè),正是邁向社會的好時機,他們除了接手家族財富,也從“富一代”身上傳承下來了慈善精神,也為他們贏得另外一個稱號——“善二代”。

    “善二代”與他們的父輩在慈善事業(yè)上的路徑有何不同?是傳承家族慈善事業(yè)還是自己另辟蹊徑?4月28日,第十六屆(2019)中國慈善榜公布在即,“善二代”們踐行慈善公益的趨勢也是本屆榜單關注的重點之一。請隨《公益時報》記者的腳步,帶你走進下面幾位各具特點的“善二代”。

    梁在中:請專業(yè)的人才做專業(yè)的事

    人物簡介:三一重工董事長梁穩(wěn)根獨子,現任三一重工集團董事、三一基金會理事長、三湘銀行董事長。

    公益事跡:2007年,梁在中初次接觸公益,通過教育助學項目,資助貧困大學生,并通過自己的努力,使這些大學生完成學業(yè),在大城市里有自己的工作。

    在成長的過程中,梁在中深受父親“產業(yè)報國”的教導。2012年,他選擇去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攻讀國際發(fā)展專業(yè),希望學習到科學公益的方法,讓公益在中國變得更專業(yè)。

    學成歸來后,梁在中創(chuàng)辦了三一基金會,以“科學公益”作為基金會的使命,推動更多科學、專業(yè)、有效、創(chuàng)新的公益,生發(fā)力量、創(chuàng)造社會價值。在不斷的學習和實踐摸索中,三一基金會由最初發(fā)起的“圓夢助學”項目擴展到運作、資助、研究項目“三駕馬車”齊驅并進,并逐漸形成了社群、孵化、資助三大相互滲透的3ESPACE業(yè)務線?;饡鸩綇某鮿?chuàng)向成熟穩(wěn)步邁進。

    除了通過專業(yè)的方式做公益,他還身體力行地參與其中,2008年汶川大地震時,梁在中曾前往災區(qū)參與救災工作。

    目前不能把所有時間投入公益的梁在中,對基金會的主要貢獻停留在戰(zhàn)略層面,對此,他請了在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的同學來管理三一公益基金會。

    2018年,北京三一公益基金會舉辦了戰(zhàn)略溝通會,提出未來三年(2018~2020)的戰(zhàn)略方向和業(yè)務規(guī)劃。這也表明三一基金會將在專業(yè)做公益的道路上繼續(xù)前行。

    多年的公益經歷,使他在公益領域有了自己的看法,他說:“未來,公益的生態(tài)鏈與商業(yè)機構很像,公益會是特別有才能的人聚集的地方。目前的公益機構發(fā)展環(huán)境讓部分公益人看不到前途,看不到未來,支撐不了他們生活的發(fā)展。80后這代人,現在開始慢慢對社會資源配置有了發(fā)言權。很多富二代企業(yè)家也在成立自己的公益基金會,通過個人或公益組織不斷對外捐贈。做公益,就是‘富二代’承擔更多社會責任的方式之一?!?/p>

    宗馥莉:成立基金會致力于食品安全

    人物簡介:宏勝飲品集團總裁、杭州娃哈哈董事長兼總經理宗慶后之女,浙江馥莉慈善基金會創(chuàng)始人,現任浙江省商會副會長。

    公益事跡:2007年,宗馥莉出資1000萬元人民幣,在浙江省慈善總會設立“馥莉慈善基金”項目。主要目的在于幫助家境貧困的學生完成學業(yè)和推動志愿服務事業(yè)的發(fā)展?;鸨种白詮娛健贝壬频睦砟?,以“一年助學金+三年企業(yè)實習”的模式,在為受助學生提供基本助學金的同時,還為受助學生提供在宏勝飲料集團及分公司實習鍛煉的機會,給予受助學生親身接觸一線和工作崗位的機會,做到同時在資金幫助和培養(yǎng)學生的堅毅品質兩方面入手。

    2012年8月,宗馥莉向浙江大學教育基金會捐贈7000萬元設立“浙江大學馥莉食品研究院教育基金”,專項用于建設“浙江大學馥莉食品研究院”,支持食品學科營養(yǎng)與安全領域的研究和發(fā)展,為中國食品行業(yè)培養(yǎng)專業(yè)高端人才,改善和提升中國食品行業(yè)的國際地位與影響力。

    2013年10月,馥莉慈善基金與馥莉食品研究院共同計劃,分別與貴州大學和塔里木大學合作成立了兩所西部分院,將馥莉食品研究院探索出的好的教學方法和成果傳播出去,將優(yōu)秀的教育水平和科研能力注入西部教育之中,幫扶西部院校在師資力量、學生教育上有所提高,努力踐行“傳遞式”慈善理念。

    2014年5月,宗馥莉將馥莉慈善基金升級,成立浙江馥莉慈善基金會。圍繞“食品安全”開展工作,以“引領中國食品安全環(huán)境改善,創(chuàng)新中國公益慈善模式”為使命,堅持引路式公益慈善,推動“有效公益”進程,希望作為食品安全領域的倡議人,為社會組織、個人、政府搭建起共同關注食品安全問題的橋梁,“集小力,聚大力”,共同推動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的改善。

    同年,浙江馥莉慈善基金會向西安交大教育基金會捐資1億元,用于建設西安交通大學馥莉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

    2017年9月,馥莉基金會與公益機構“愛心衣櫥”一同發(fā)起了鯤鵬助學項目,募集了57萬多元的善款,為新疆、黑龍江、青海、寧夏、甘肅、河南等省份身處困境的500多名中小學生提供學習生活補助,這種資助將是持續(xù)性的,直到他們完成某一階段的學業(yè)。

    多年來在公益領域的身體力行,使她不斷明確自己的公益方向,她在父親“應該對缺乏勞動能力的人做慈善;在發(fā)生自然災害時做慈善;在教育領域做慈善,幫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yè)”的慈善理念的基礎上,加入了自己的想法,做了更多的開拓。她認為:“有人用一個億去買一架私人飛機,或者一艘豪華游艇,但對她來說,捐贈高校來培養(yǎng)食品領域的職業(yè)人才更有意義?!?/p>

    陳奕倫:
    深入貧困地區(qū),傳遞“另類”教育

    人物簡介:中國泰康人壽保險公司董事長陳東升之子,任北京宅急送快運有限公司董事、第二輪“萬林獎學金基金會”會長。

    公益事跡:2007年,還是一名高三學生的陳奕倫,就和幾個朋友商量要為中國農村孩子做點什么,因為當時扎根深山支教的徐本禹的事跡深深地影響了他。于是,從那年開始,陳奕倫和朋友連續(xù)5年去中國鄉(xiāng)村支教,幫助學生提高英語水平。

    2013年,陳奕倫和哈佛大學的華人同學共同發(fā)起了“PEER毅恒摯友計劃”,他們在寒暑假時組織留學生回國,為貧困地區(qū)學生提供博雅、人文和素質教育。

    PEER和其他支教組織有很大差別,雖名為支教,實際上是一種暑期活動。不以直接支援學校的教學體系、幫助學生考高分為目的。

    PEER的發(fā)起人和參與者,均來自海外中國留學生。由于接受過美國的高等教育,這群年輕人對于國內教育,尤其是功利思維主導下的鄉(xiāng)村教育的閉塞和簡單,都有著更清晰的認識。他們認為,流行于中國的“素質教育”并沒有抓住本質。

    PEER不采用現有的教材和內容,而是自編教材,自編課程設計。在課堂上,學生學到的內容包括“從儒家文化到現代資本”、“哲學導論”、“經濟學入門”、“民主六講—從雅典城邦說起”、“從美國憲法看法的精神”、“大腦是如何工作的”等。

    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PEER借鑒了美國的教育方式:采用討論課形式,每個教學點有十幾位志愿者老師,一位負責主講,其他人則協(xié)助發(fā)動討論。如果有內向的學生不愿發(fā)言,志愿者就會加以引導,課堂外還跟他談心,一個星期之后,學生逐漸開始發(fā)言,性格也開朗起來。

    除了討論式課堂教學,PEER還組織團隊活動和社區(qū)調查。2011年開始,PEER增加了寒假項目,組織來自哈佛等大學的外國學生,與國內大學的中國學生組隊,前往湖南、廣西等地做口述史研究,當地的中學生也參與進來。

    作為PEER的發(fā)起人,陳奕倫認為:“PEER要幫助貧困生形成自主的思維、自主的世界觀,讓他們明白自己想做什么,適合做什么,應該做什么。希望貧困學生們通過這些活動,能夠擁有自主的人生?!?/p>

    在多年的實踐中,陳奕倫發(fā)現,PEER在中國現有的教育體制下的確發(fā)揮了作用,不僅幫助學校提高了效率,幫學生提高了成績,更重要的是,一些受教育者在考上大學后又成為了新的志愿者。

    2015年6月,陳奕倫和PEER其他成員舉辦“摯友伴夏”慈善義賣派對活動,共籌得善款18134元。并將其全面用于建設PEER項目點的多媒體空間以及支持偏遠地區(qū)青少年人文素質教育項目。

    陳奕倫對于公益慈善的做法和其他“富二代”不同,他沒有選擇大把的捐錢。除了深入貧困地區(qū),為當地的孩子帶來不一樣的教育,他還落腳鄉(xiāng)村,成為村官,為鄉(xiāng)村建設做貢獻。

    2012年,他只身前往第一次支教的地方貴州景陽鄉(xiāng),做起了實習村官。

    在鄉(xiāng)村進行了近一年的實習后,由于種種原因,他離開了鄉(xiāng)村。但對于公益慈善,他沒有放棄,他仍然繼續(xù)帶領著PEER向專業(yè)化組織演變,并探索一種模式讓PEER成為可持續(xù)化的社會企業(yè)。

    對于公益,陳奕倫曾呼吁:“這個社會、這個世界將不僅是前人們遺留給我們的,更是由我們自己用行動與付出去塑造的。哪怕只是些小小的行動,會讓一些學生有更好的公民意識、更好地接觸社會,也能讓農村的孩子們感受到一點來自他人的善意。”

    (下轉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