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專題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社會工作
   第06版:社會工作
   第07版:新聞
   第08版:新聞
   第09版:新聞
   第10版:新聞
   第11版:新聞
   第12版:新聞
   第13版:專題
   第14版:數字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tǒng)
公共文化融入
社會組織廉潔建設的文化困局與破解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專題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社會工作

第06版
社會工作

第07版
新聞

第08版
新聞

第09版
新聞

第10版
新聞

第11版
新聞

第12版
新聞

第13版
專題

第14版
數字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新聞內容
2021年10月26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公共文化融入
社會組織廉潔建設的文化困局與破解

    公共文化是一種價值目標指向公共利益的參與型文化,旨在鼓勵民眾關注、參與公共事務,監(jiān)督政府、社會組織等公共部門中的權力運作過程,從而防范其中發(fā)生腐敗現(xiàn)象,在公共生活中實現(xiàn)“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就社會組織而言,腐敗是其公信力的致命殺手,對其生存、發(fā)展與功能發(fā)揮都有巨大的負面影響。因此,要確保社會組織持有良好的公信力,生存無憂,發(fā)展順遂,功能發(fā)揮效果突出,就須加強其廉潔建設,而這就需要在其中強化公共文化的培育。如是觀,從公共文化的角度切入社會組織廉潔建設研究,就具有較為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公共文化融入社會組織廉潔建設的文化困局

    一、熟人文化為社會組織腐敗提供了溫床

    費孝通認為在社會關系中有一種差序格局,其特征是以“己”為中心,以親屬、地緣為主軸。隨著社會交往范圍的擴大,人們的社會關系像石子落水推開的水波紋一樣,愈推愈遠。于是,人們以血緣、地緣、學緣、友緣、業(yè)緣等為基礎,形成了各自的熟人圈子。眾多的熟人圈子構成熟人社會。熟人社會積淀出相互幫助的熟人文化,因此大家處理公共事務時,總是以自己的利益或是圈子內熟人的利益為先。此種熟人文化束縛公共文化的生長,容易滋長無原則的一團和氣,導致公共美德之沙漠產生。這種熟人文化根深蒂固,是我國社會組織廉潔高效發(fā)展的巨大阻礙。比如受熟人文化的影響,社會組織監(jiān)事會成員往往因重視熟人關系,對腐敗行為拉不下情面、下不了手,導致組織對腐敗行為的處理不了了之。由熟人文化衍生出的此等痼疾,為社會組織發(fā)生腐敗行為提供了溫床。

    二、集權文化生成了社會組織腐敗的土壤

    集權文化由熟人文化演變而來,是制約社會組織公共文化培育一個不可忽視的掣肘。在熟人社會中,社會關系是私人關系的疊加,大家常常秉持以“己”和“圈子”為中心的態(tài)度,處理事務時總以自身或圈子內熟人私利優(yōu)先,而集權是實現(xiàn)這些私利較為方便的手段。此種將權力集中在個別人或個別機構的做法,必然需要在文化上進行合理性辯護,于是,集權文化得以產生。在此種文化背景下,社會組織負責人往往傾向于將組織權力集中在自己手中或是某一個部門,因此在集權文化盛行的社會組織中,成員難以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組織建設中。這就容易促生他們淡漠公共事務的態(tài)度。長此以往,社會組織就難以形成公共文化促進自身廉潔建設。這為組織腐敗提供了可能性。

    三、“對策文化”為社會組織腐敗提供了可能性

    “對策文化”也是公共文化難以融入社會組織廉潔建設的文化因素。所謂“對策文化”是指在公共生活中,掌握公權力者扭曲、消解上級政府發(fā)出的指定、政策、法令等的思維習慣與行為模式。在中國古代社會,由于受熟人文化和集權文化的浸染,一些地方官員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在貫徹上級命令時打折扣。這種扭曲、消解制度的行為傾向逐漸衍生為一種文化理念,可稱之為“對策文化”。在“對策文化”的支配之下,官員們無視制度,造成了一種變態(tài)的制度執(zhí)行模式,極易引起腐敗行為?!皩Σ呶幕本d延幾千年,現(xiàn)代社會組織也深受這種文化的影響。有些社會組織負責人法律意識淡薄,沒有按章辦事的文化素養(yǎng),常常對相關監(jiān)管制度陽奉陰違。這本身就是腐敗。

    公共文化融入社會組織廉潔建設文化困局的破解路徑

    培育公共文化須從促進公共美德形成、完善制度建設和推進監(jiān)督機制建設入手。公共美德、相關制度和監(jiān)督機制一起發(fā)力,可促進公共文化生長,有利于鏟除社會組織腐敗滋生的土壤,強化其廉潔建設。

    一、促進組織成員公共美德的形成,培植公共文化生長的土壤

    促進社會組織成員公共美德的形成,培植公共文化生長的土壤,從而有效抑制社會組織的腐敗。包括:第一,強化社會組織公共文化培育重要性的宣傳教育工作。政府相關部門可在社會組織中開展廉潔宣傳教育活動。這種主題教育活動有利于克服熟人文化的消極影響,營造社會組織公共文化生長的良好氛圍。第二,為社會組織賦能,強化成員的參與感。政府相關部門應尊重社會組織合法的自治權,支持社會組織開展自治活動。通過自治活動,社會組織可增強組織成員的參與感,提升其公共意識,從而促進組織公共文化的生長。第三,集中組織領導層實地走訪,了解身邊反腐倡廉的案例。引導社會組織領導成員通過身邊腐敗案例分享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逐步摒棄熟人文化的消極影響,從而促進組織公共文化的生長,清除組織腐敗基因,建設廉潔型組織。

    二、完善相關制度的建設,保證公共文化持續(xù)生長

    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強對社會組織的宏觀指導,促使社會組織走上制度化管理的軌道,使其在法律制度的邊界內運作,遏制集權文化的消極影響,從而保證組織公共文化的持續(xù)生長。具體而言:第一,在制定制度時,須提升制度的嚴謹性。這就要求政府相關部門切實發(fā)揮高等院校、智庫的作用,完善社會組織章程示范文本。第二,在執(zhí)行制度時,政府相關部門應摒除集權文化的不良影響,在處理社會組織不法行為時須按章辦事、依法執(zhí)行;也須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對社會組織分治制度的建立與運行情況進行檢查,敦促存在集權問題的組織進行整改,避免制度被虛化,影響公共文化的生長。第三,在制度建立健全后,政府相關部門要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反思,使制度能夠及時更新和完善。由此,通過制度的嚴謹制定、切實履行和及時更新完善,更好支持組織內公共文化氛圍的形成,進而促進社會組織的廉潔發(fā)展。

    三、推進監(jiān)督機制的建立,消解公共文化生長的阻滯因素

    解決公共文化難以融入社會組織廉潔建設的文化困局,僅僅依靠公共美德和制度建設,不能畢其功于一役,還須推進監(jiān)督機制的健全。第一,政府監(jiān)管部門可開通網上監(jiān)督系統(tǒng),暢通監(jiān)督渠道,鼓勵社會大眾對社會組織的行為進行監(jiān)督。第二,政府各相關部門應形成聯(lián)合治理力量,提升對社會組織不法行為的懲戒力度,開展打擊腐敗的專項行動。第三,建立社會組織服務對象的滿意度評分機制。通過服務對象的監(jiān)督,保證社會組織的規(guī)范運行。這些措施可提升組織運行的規(guī)范性,抵制“對策文化”的影響,促進組織內公共文化順利生長。

    結語

    公共文化對社會組織的廉潔建設具有重要作用,而熟人文化、集權文化和對策文化對公共文化的生長有著消極影響,因此鏟除腐敗的文化土壤,重塑公共文化,是促進社會組織廉潔高效發(fā)展的重中之重。我們認為,通過優(yōu)化公共美德、完善相關制度和健全監(jiān)督機制等的路徑,可促進公共文化的生長,從而為社會組織廉潔建設提供支持。(本文為江蘇省社科基金項目“社會組織腐敗治理的內結構困局與化解研究”,項目編號為20ZZD004;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功能強化研究”,項目編號為2020SJA1607;江蘇省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公信力建設視域中公益腐敗治理的機制創(chuàng)新研究”,項目編號為202110304062Y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南通大學治理現(xiàn)代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南通大學治理現(xiàn)代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潘修華 李天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