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專題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社會工作
   第06版:新聞
   第07版:新聞
   第08版:新聞
   第09版:新聞
   第10版:新聞
   第11版:新聞
   第12版:新聞
   第13版:新聞
   第14版:數(shù)字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湖南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見聞
(上接01版)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專題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社會工作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新聞

第08版
新聞

第09版
新聞

第10版
新聞

第11版
新聞

第12版
新聞

第13版
新聞

第14版
數(shù)字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新聞內容
2022年02月08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新生活改變了“老習慣”
湖南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見聞

    陳菊賢(右)在自家小賣部售賣年貨(新華社記者 周勉/攝)

    45歲的周秀英扎著長長的麻花辮,系著紅色的大圍巾,說起話來眉飛色舞。2019年7月,曾經是貧困戶的周秀英,搬離老家,住進了位于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茶香花海社區(qū)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的一套125平方米新房。僅僅兩年多時間,過去幾十年的一些老習慣,被幸福美滿的新生活改變。

    周秀英曾經住在一座海拔800多米的山上。因為交通不便,她養(yǎng)成了幾個月不出門、不下山的習慣。那時候,丈夫在外打工,她每天早上五點鐘就得起床,燒水做飯、砍柴種田、照顧小孩和公婆……日復一日,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

    下山后,周秀英夫婦被安排到離新家很近的一個景區(qū)工作。有了每年6萬多元的穩(wěn)定收入,有了經常來往的鄰居,他們家的生活發(fā)生了巨大改變。她感慨地說:“曾經被貧困壓著的自己終于被釋放出來了?!?/p>

    平生第一次看見別人跳廣場舞,她馬上參與進去,雖然因為動作僵硬、不協(xié)調遭到大家的調侃,但周秀英毫不怯場,盡情綻放著自我。之后她一發(fā)不可收拾,又接連加入社區(qū)花鼓戲隊、舞龍隊、擂茶表演隊。

    “義工”“志愿者”這些詞周秀英過去聽都沒聽過,當大家給她解釋“就是做好事”時,這個對新生活滿懷感激和憧憬的農婦立刻報名。這兩年多時間,光是幫社區(qū)里的老人們搞衛(wèi)生,她就參與了100多次。

    “我現(xiàn)在頭銜可多了,既是‘社區(qū)愛心道德積分2021年度冠軍’,也是社區(qū)婦女代表,還是社區(qū)里的幫扶志愿者代表?!敝苄阌⒆院赖卣f,“現(xiàn)在我一天說的話,比以前住在山上一個月說的話還多?!?/p>

    新生活帶來的改變還體現(xiàn)在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細節(jié)上。今年59歲的陳菊賢在常德市石門縣所街鄉(xiāng)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已生活了4年多時間。剛從山上搬下來時,她不敢使用燃氣灶。

    “以前生火都是撿柴、砍柴、燒柴,住進新房子后才第一次知道生火只要轉一下開關就可以。但是我很怕‘啪啪’的點火聲,總覺得不安全,一直不敢去碰?!标惥召t說,在家人的幫助下,用了整整半年時間,自己才克服了心理恐懼。

    但最讓陳菊賢感慨的,還是如今的生活改變了自己曾經趕集的習慣。為了補貼家用,陳菊賢以前會背著自家手工制作的紅薯粉到各個鄉(xiāng)鎮(zhèn)去賣。天不亮就出門,天黑才能回家,每個月至少6趟,最遠的集市來回要步行20多公里山路。

    2018年,陳菊賢一家在新房樓下租了一間門面開起了小賣部,她再也不用起早貪黑去趕集。小賣部除了售賣日常生活用品和副食以外,還“觸網(wǎng)”與湖南一家本土電商合作做起了社區(qū)團購。陳菊賢每天都要認真核驗對貨單,光是上面100多名固定客戶,每年就能帶來1萬多元收入。

    小賣部里還放著兩個大音響。因為丈夫會吹嗩吶、做嗩吶,陳菊賢順帶也賣嗩吶,附近鄉(xiāng)鎮(zhèn)不少老鄉(xiāng)都經常前來購買。漸漸地,小賣部也成了嗩吶愛好者們的聚集地。過年這幾天,這里成了整個所街鄉(xiāng)最熱鬧的地方之一。

    去年,陳菊賢開始把自己的新生活拍成短視頻發(fā)布到社交媒體上,40多條短視頻累計獲得了10多萬個贊,其中最高的一條獲贊3萬多個。陳菊賢說,這樣的生活以前做夢都沒想過。

    (據(jù)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