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新聞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社會工作
   第06版:聚焦兩會
   第07版:新聞
   第08版:新聞
   第09版:新聞
   第10版:新聞
   第11版:新聞
   第12版:新聞
   第13版:專題
   第14版:數(shù)字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春時閑話植樹(上)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新聞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社會工作

第06版
聚焦兩會

第07版
新聞

第08版
新聞

第09版
新聞

第10版
新聞

第11版
新聞

第12版
新聞

第13版
專題

第14版
數(shù)字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新聞內(nèi)容
2022年03月15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春時閑話植樹(上)

    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棲霞嶺下,全長近三公里,它是北宋大詩人蘇東坡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構(gòu)筑而成的,堤旁遍種花木,有垂柳、碧桃、海棠、芙蓉、紫藤等四十多個品種

    ■ 本報記者 高文興

    剛過去的3月12日是我國第44個植樹節(jié)。40余年來,作為環(huán)境保護基本國策中的重要議題,植樹造林在國家生態(tài)良序發(fā)展中的作用有目共睹。

    今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內(nèi)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diào),‘堅定不移走以生態(tài)優(yōu)先、綠色發(fā)展為導向的高質(zhì)量發(fā)展新路子,切實履行維護國家生態(tài)安全、能源安全、糧食安全、產(chǎn)業(yè)安全的重大政治責任’,‘把祖國北部邊疆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要積極穩(wěn)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立足富煤貧油少氣的基本國情,按照國家‘雙碳’工作規(guī)劃部署,增強系統(tǒng)觀念,堅持穩(wěn)中求進、逐步實現(xiàn)’。

    顯然,44年后,植樹造林仍然要在綠色發(fā)展之路上擔當重要角色。

    習近平也曾在去年植樹節(jié)時強調(diào):‘每年這個時候,我們一起參加義務植樹,就是要倡導人人愛綠植綠護綠的文明風尚,讓大家都樹立起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責任意識,形成全社會的自覺行動,共同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p>

    植樹造林的意識在中國可謂深入人心,在今天綠色發(fā)展的科學認識之外,世代相承的傳統(tǒng)也不可忽視。

    周代的林業(yè)管理制度

    《禮記》有曰:“孟春之月,盛德在木?!?/p>

    從今天已破譯的甲骨文來看,最晚到商代,我們已為不同的樹木分別命名,主要有:榆、櫟、桑、柏、栗、竹、筍、杜、柳、杞等。商湯在位期間,就十分重視森林資源的保護?!渡袝a》載:“天命弗僭,賁若草木,兆民允殖?!边@說明,當時的統(tǒng)治者已經(jīng)認識到農(nóng)林乃立國之根本,開始帶領民眾開墾種植。

    據(jù)傳說,在舜帝時代,已有“虞官”這一職位,類似今天的“林業(yè)部長”。

    而至周代,國家林業(yè)管理系統(tǒng)已經(jīng)非常完善,相應機構(gòu)與職官一應俱全。據(jù)《周禮》記載,周代已設置了負責山林政令、林木貢獻、邊境造林、山林防火、森林采伐運輸?shù)仁聞盏墓芾頇C構(gòu)和官員,并在森林立法、林政管理、林業(yè)經(jīng)營、森林保護等方面都已初步形成體系。

    這一時期的林木管理分為保護、培育與利用三個方面。

    先秦的林木保護主要是防火?!吨芏Y·夏官·司爟》載:“司爟掌行火之政令……時則施火令……凡國失火,野焚萊,則有刑罰焉。”司爟設下士二人及徒六人,遵照季節(jié)交替而執(zhí)行不同的森林用火政策,按照規(guī)定懲罰肇事者。

    在林木培育上,周代設有遂人、封人、掌固、野廬氏、冢人等。遂人劃定鄰、里、酂、鄙、縣、遂的邊界,以植樹為標志,是邊境林營造的組織者;封人負責社壝植樹和畿封邊界植樹,即種植和保護都城、邊界的標示樹木;掌固負責營造護城河岸樹木和都市林木;野廬氏負責管理公路及驛站樹木;冢人管理墓地植樹,按不同等級種植樹種。周代,洛陽各干線車馬大道上都有綠化,當時規(guī)定凡有道路的地方都要植樹,置廬舍并藏食糧,以供守路者食宿。最初的道路植樹,是作為道路的里程標志,而后發(fā)展成為綠化道路。此外,還有囿人、場人、甸師、獸人等苑囿動植物養(yǎng)護職位,在他們的職責中都有培育樹木的部分。

    在林木利用上,首先有大司徒和大司馬的綜合林木利用機構(gòu)。大司徒負責農(nóng)林等事務全面工作,掌握、管理與保護全國自然資源和建立神壇,其下有小司徒作為助手,并有鄉(xiāng)師、鄉(xiāng)大夫、州長、黨正、閭師、縣師、遂人等下屬地方官員;大司馬是主管國防與軍事的官員,但同時也負責有關防火、城郭溝池植樹、公路植樹等工作。

    山虞、林衡、柞氏、司險、職方氏、土方氏則是國有林木利用機構(gòu)?!坝荨?,意為測量,《周禮·地官·山虞》載:“山虞掌山林之政令,物為之厲而為之守禁。”山虞掌管山林采伐的數(shù)量和日期,有物產(chǎn)的地方設藩籬為界,制定山林管理禁令。仲冬砍伐山南邊生長的樹木,仲夏砍伐另一側(cè),制作車絞和耒時要砍伐較小的樹木,按時送交工官車人。百姓在十月的時候才可以砍伐樹木,不能越過山林藩界,只能砍伐界線外的樹木。如有盜伐林木者,加以處罰。

    “衡”,指權衡,《周禮·地官·林衡》載:“林衡掌巡林麓之禁令,而平其守,以時計林麓而賞罰之。若斬材木,則受法于山虞,而掌其政令?!绷趾庹乒苎惨暳致?,是護林官員,負責執(zhí)行禁令,調(diào)配守護林麓的人員,按時考核護林人員功績,賞優(yōu)罰劣。如果需要砍伐樹木,需要山虞的法令。

    《左傳·昭公二十年》載:“山虞每大山,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八十人。中山,下士十六人,史二人,胥六人,徒六十人。小山,下士二人,史一人,徒二十人……林衡每大林麓,下士有二人,史四人,胥十有一人,徒百有二十人。中林麓如中山之虞,小林麓如小山之虞?!?/p>

    柞氏負責因開拓耕地或建筑需要的砍伐工作,司險負責管理公路植樹,職方氏負責規(guī)定各地應植樹種。

    載師、閭師、山師、原師,則是私有林木利用機構(gòu)。載師負責土地規(guī)劃和管理賦稅,閭師管理人民(林業(yè))生產(chǎn)、賦貢等,山師負責山林命名,原師掌管四方之地名。

    以上職能機構(gòu)及官職中,山虞和林衡的出現(xiàn)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我國歷史上首次出現(xiàn)的智能清晰、分工明確的林業(yè)管理機構(gòu),前者偏重立法,后者偏重執(zhí)行,兩者分工配合、各司其職。

    秦漢的“勸民農(nóng)?!?/p>

    春秋戰(zhàn)國至秦漢,戰(zhàn)事頻仍,種樹可作為軍事屏障。彼時,函谷關附近有茂密的森林,并不適宜大規(guī)模行軍,其關隘作用因此大大提升。秦漢以來,用樹來限制北方游牧民族騎兵部隊的作用更加明顯。在蒙恬受命北御匈奴的時候,他就創(chuàng)造性地“以河為境,累石為城,樹榆為塞”,也就是在黃河一帶構(gòu)筑城塞,同時在外面栽種大量的榆樹,構(gòu)成了另一層關塞,極大地限制了匈奴騎馬進攻的機動性,讓騎兵到此不得不下馬步行。失去了馬的協(xié)助,匈奴在秦軍面前變得脆弱,易于擊潰。

    然而,植樹與環(huán)保之間的關系,也與這一時期被廣泛認識。

    孟子曾言“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即限制民眾過度入山砍伐,為林木創(chuàng)造足夠的再生時間。孟子曾向梁惠王獻策,五畝大的宅地,如果周圍種上桑樹,五十歲的人何愁沒有衣服穿?齊國名相管仲要求城民布衣利用房前屋后種桑麻,城墻周圍種荊棘,以鞏固城防,稱“為人君而不能謹守其山林,不可以為天下王”,并規(guī)定“能樹百棵使繁袞者,置之黃金一斤。直食八石”,對于植樹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稘h書》更指出“斬伐林木,無有時禁,水旱之災未必不由此也”,明確提出了水旱災害與亂砍濫伐之間的聯(lián)系。

    秦始皇在登泰山的封禪途中,看到泰山的森林已不繁茂,遂下詔“無伐草木”,禁止任何形式的林木采伐。秦代制定的《秦律·田律》就是我國最早的林木保護法令,規(guī)定在不同的季節(jié)不能從事的林業(yè)事務,如春季不能砍伐,夏季不能焚林、采摘,只有棺木砍伐不受時間限制?!秴问洗呵铩分械挠涊d與《田律》甚為一致,說明當時上至君王,下至大臣,對生態(tài)環(huán)境有了共同的認知,并與先秦時期的規(guī)定更為具體、詳細和規(guī)范。如《呂氏春秋》的“十二紀”指出,不論是對花草樹木、鳥獸魚蝦的利用,還是對山川湖澤的利用和改造,都應順時而動,維護生物群落自然生長、繁衍。此“十二紀”在漢代相繼被《淮南子》采納,成為我國早期最基本的林木管理政策。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修筑了以咸陽為中心通向全國的馳道,下令在馳道兩側(cè)“樹以青松”,這是史料記載的最早以皇帝詔令形式出現(xiàn)的林木培育法規(guī)。秦代的焚書坑儒不燒種樹之書,留下讓士人讀之,可見對于種植林木重要性的認識。

    漢武帝于元封元年(前110年)正月登臨嵩高時下達過林木禁伐詔令;東漢光武帝于建武四年(28年)下達過保護山林的詔令;東漢章帝于元和二年(85年)下達過禁止春季砍伐樹木的詔令;東漢順帝于永建四年(129年)下達過警戒毀林事件的詔令……以皇帝詔書形式頒布法令,要求保護樹木,足以體現(xiàn)當時統(tǒng)治者重視林業(yè)保護的程度。

    云夢秦簡中有一則:“盜采桑葉,臧不盈一錢,可論?貲徭三旬?!睂r值不到一錢的桑葉的盜采,都要處以一個月的徭役,可見刑罰之嚴厲。漢律對肆意“侵奪山林藪澤者,罪之不赦”。

    漢高祖二年(前205年)冬十一月,下令“故秦苑囿園池,令民得田之”,將原來官府所有的園地分配給民眾,避免土地荒廢,使民有田可種植;漢惠帝四年(前191年)下令:“春正月,舉民孝弟力田者復其身”,呂后元年“初置孝弟力田二千石者一人”。孝弟力田是漢代選拔官員的科目之一,二千石是官員的薪俸和官秩的代表,意為惠帝時期以高級官員來管理農(nóng)林事務,從而帶動天下官員和百姓勤農(nóng)桑。

    漢文帝非常重視勸民植樹。文帝時期發(fā)生蝗災,十二年(前168年)三月下詔規(guī)定:“道民之路,在于務本。朕親率天下農(nóng),十年于今,而野不加辟。歲一不登,民有肌色,是從事焉尚寡,而吏未加務也。吾詔書數(shù)下,歲勸民種樹,而功未興,是吏奉吾詔不勤,而勸民不明也。且吾農(nóng)民甚苦,而吏莫之省,將何以勸焉?其賜農(nóng)民今年租稅之半?!蔽牡鄱啻蜗聞褶r(nóng)詔書,每年都勸民種樹,而沒有好的效果,原因是官吏沒有盡心執(zhí)行詔令,沒有讓民眾明白農(nóng)桑的重要性,為了進一步調(diào)動民眾種植的積極性,下令將當年賦稅減少一半。次年二月,又詔“朕親率天下農(nóng)耕以供粢盛,皇后親桑以奉祭服”,同年六月再詔“農(nóng),天下之本,務莫大焉。今勤身從事,而有租稅之賦,是謂本末者無以異也,其于勸農(nóng)之道未備。其除田之租稅。賜天下孤寡布、帛、絮各有數(shù)”。

    漢景帝在任內(nèi)也不遺余力勸民農(nóng)桑。景帝二年(前155年)下詔:“天下務農(nóng)桑,二千石不事官職耗亂者罪之”,對包括二千石在內(nèi)的高管務桑事務規(guī)定,不稱職的給予處罰。三年(前154年)春又詔:“郡國務勸農(nóng)桑?!本暗蹖⑥r(nóng)林業(yè)置于重要地位,要求郡國和官吏帶領屬地發(fā)展農(nóng)林業(yè),保證民眾有糧有衣。

    王莽篡漢后,于始建國年間為推行林木培育政策,規(guī)定:“城郭中宅不樹者為不毛,出三夫之布?!蓖趺щm然主政時間不長,但對林業(yè)重要性認識頗深,制定嚴厲的處罰政策迫使民眾勸課農(nóng)桑。

    宋代名人愛植樹

    至宋代,名人種樹之習蔚然成風。

    歐陽修任揚州太守,在平山堂掘土種植柳樹,并詩賦:“手植堂前重柳,別來幾度春風?!蓖醢彩矚g種竹栽桃。蘇東坡則堪稱“植樹模范”,年少際愛種松,任官時好植柳,被貶后則樹槐。如今,“蘇堤春曉”的景觀便是蘇東坡?lián)魏贾荽淌窌r修浚西湖的杰作。

    宋代文人風雅成性,樂于借物詠志,此不假也,但這一現(xiàn)象也與宋代政府的植樹政策密不可分。

    歷朝歷代中,宋代法律以完備而著稱,其法典之眾、種類之多、條文之密,大大超過以往。有關林業(yè)的條文、編敕、詔令等,就見于《宋史》《宋刑統(tǒng)》《宋會要輯稿·刑法》《宋大詔令集》《續(xù)資治通鑒長編》《慶元條法事類》等大型綜合典籍,還有諸如宋正史、野史、文集、實錄、類書、典志、方志等典籍中。

    《宋刑統(tǒng)·發(fā)冢》對禁止濫砍濫伐樹木規(guī)定:“諸盜陵園內(nèi)草木者,徒二年半。若盜他人墓塋內(nèi)樹者,杖一百?!薄端涡探y(tǒng)·失火》對森林防火規(guī)定:“諸于山陵兆域內(nèi)失火者徒二年,延燒林木者,流二千里……在其外失火而延燒者,各減一等?!?/p>

    《慶元條法事類》中不但有刑罰,還有經(jīng)濟處罰,“故燒官山林者,不滿一畝,錢八貫;一畝,錢一十貫;每畝加二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