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新聞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新聞
   第07版:社會工作
   第08版:新聞
   第09版:新聞
   第10版:公益資訊
   第11版:公益資訊
   第12版:公益資訊
   第13版:新聞
   第14版:新聞
   第15版:新聞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tǒng)
《道德經(jīng)》慈善思想探微
第18屆 2023愛心獎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新聞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社會工作

第08版
新聞

第09版
新聞

第10版
公益資訊

第11版
公益資訊

第12版
公益資訊

第13版
新聞

第14版
新聞

第15版
新聞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新聞內容
2023年04月04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道德經(jīng)》慈善思想探微

    現(xiàn)代慈善活動以愛心為道德基礎,以有余扶不足為其實現(xiàn)方式,以社會和諧與人的最大幸福為其價值追求。《道德經(jīng)》強調圣人不積、為人、與人、損有余補不足,倡導慈愛眾生,唯善是從,廣積德行,濟物救世,這些思想對現(xiàn)代慈善活動具有重要的啟示。

    慈善的道德基礎:

    “三寶”之一“慈”

    《老子》六十七章曰:“我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薄按取笔侵袊鴤鹘y(tǒng)文化中一個重要的倫理德目。老子將“慈”置于三寶之首,可見“慈”在道家思想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方面,“慈”是圣人對天下的悲憫之懷,另一方面圣人之慈之深已經(jīng)到了單向而不求回報的境地?!独献印范嗵幹v到圣人如何治理天下且“不有”“不恃”“不長”“無為”,很少有提及老百姓應該如何尊敬或回報圣人,甚至連感謝、歌頌也不需要,就是“太上,下知有之”而已。

    由于受“愛有差等”的傳統(tǒng)思想的深刻影響,世俗的“慈”可能更多強調對親人、對身邊的人、對認識的人的慈,即對“圈內人”的慈,而對陌生人即“圈外人”的慈則非常有限。

    在《道德經(jīng)》中,盡管有關慈的記述并不是很多,但慈的精神卻貫穿于整個《道德經(jīng)》,如“恒善救人,而無棄人,恒善救物,而無棄物”“人之不善,何棄之有?”“報怨以德”“萬物恃之生之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yǎng)萬物而不為主”“輔萬物之自然”等。老子的大道之慈的思想,經(jīng)過引申與升華,便成了后人扶貧濟困的道德基礎。

    慈善實現(xiàn)的方式:

    以有余扶不足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與)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在《道德經(jīng)》七十七章,老子論及了天道的特點。天道,就像張弓射箭,箭瞄得太高了,就把它壓低一些,瞄得太低了,就再抬高一點。弓拉得過滿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夠,就再加些力量。所以,天道的特點,是減少多余的,去彌補不足的。

    老子認為,老百姓生活貧窮,是由于統(tǒng)治者“損不足以奉有余”造成的。老子宣揚“天道”的目的是要維持一種恰當?shù)钠胶鉅顟B(tài),其方式是對有余者損之,對不足者補之。按照道家一貫的“道法自然”的精神,“損”是自然之損,“補”亦是自然之補,不是強奪硬取的重新分配,沒有強制成分。而慈善活動,無論是捐贈活動、志愿活動還是公益活動,都是一種自愿而非強迫的利益讓渡活動,通過讓渡利益實現(xiàn)財富的轉移,以實現(xiàn)最大多數(shù)人最大幸福的目標。作為一種自愿的行為,慈善一個非常重要特點就是非強制性,從事慈善活動不需要外在的指令或迫于外在的壓力,它完全是當事者順從自己的情感、依照內心的信念所采取的自主自愿的行為。慈善活動雖然多種多樣,但由于其中的施助者其狀況一般都是好于受助者的。因此,通過“以有余扶不足”的方式間接地實現(xiàn)了社會財富的均衡。

    施助者的精神歸依:

    圣人不積

    《道德經(jīng)》 第八十一章曰:“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其意思是指真正有道的人(圣人)不以不正確的方式積累財富,他會盡自己努力幫助別人,自己反而更充實;他會把自己的一切貢獻給大家,自己反而更富有。

    這是一種最偉大的愛的表現(xiàn),“為人”與“與人”是給與能力的一種表現(xiàn)。老子從此觀點出發(fā),強調個體在社會生活中要廣行善事,扶貧濟弱,順著自然之情狀去發(fā)揮人類的努力去幫助別人。不斷地給予他人,自己才能增長德性,從而與道相合。不僅如此,老子還提醒人們在做出道德之行時,不要因此而自我炫耀?!吧挥?,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薄笆且允ト撕笃渖矶硐?,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薄叭f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痹诶献涌磥恚祟惿鐣幎说母?,就在于人人擴張一己的占有欲,若“有而不居”,盡己所能去貢獻自己的力量,成就大眾的事業(yè),才能無為而無不為。

    盡管現(xiàn)代慈善事業(yè)在主體、內容、類型等方面都有了全新的時代內涵,與中國傳統(tǒng)慈善活動中體現(xiàn)出來的恩賜、憐憫觀念也有很大的不同。但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道德經(jīng)》蘊涵的“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損有余而補不足”,慈己及人的大道精神,都啟示著我們要超越個體的種種局限,從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從人的全面發(fā)展的角度倡導對他人和社會有益的善行,由對“圈內人”的利益關注上升到關注“圈外人”的大我層面。這些思想對于現(xiàn)代慈善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仍然是有非常積極的意義的。

    (據(jù)《湖南商學院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