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新聞
   第03版:新聞
   第04版:黨建
   第05版:社會治理
   第06版:社會工作
   第07版:社會工作
   第08版:新聞
   第09版:新聞
   第10版:新聞
   第11版:新聞
   第12版:公益資訊
   第13版:公益資訊
   第14版:ESG
   第15版:志愿服務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tǒng)
碳交易規(guī)模位居世界第一
《中央企業(yè)上市公司ESG藍皮書(2023)》發(fā)布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新聞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黨建

第05版
社會治理

第06版
社會工作

第07版
社會工作

第08版
新聞

第09版
新聞

第10版
新聞

第11版
新聞

第12版
公益資訊

第13版
公益資訊

第14版
ESG

第15版
志愿服務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新聞內容
2023年09月26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雙碳”目標提出三周年
碳交易規(guī)模位居世界第一

    2020年9月22日,中國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雙碳”目標。據新華社消息,數據顯示,3年來,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和各地區(qū)各部門,協(xié)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雙碳”工作取得良好開局和積極成效。

    “十四五”前兩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4.6%,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構建完成,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穩(wěn)步推進,產業(yè)結構持續(xù)優(yōu)化升級;全國可再生能源裝機突破13億千瓦,歷史性超過煤電;“十四五”以來,年完成國土綠化超1億畝,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最快的國家。

    而“雙碳”目標的順利推進,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以下簡稱“全國碳交易市場”)的設立和運行密不可分。

    上海環(huán)交所數據顯示,截至9月22日,全國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為2.82億噸,累計成交額為137.22億元,碳單價報收75.34元/噸,較全國碳交易市場首日收盤價上漲47%。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高級學術顧問、中財綠指首席經濟學家施懿宸向記者表示,“自全國碳交易開市以來,全國碳交易市場建設工作穩(wěn)扎穩(wěn)打,市場運行平穩(wěn)有序,制度體系已基本建成。”同時,他亦指出了其中不足,“從市場運行來看,交易還不夠活躍,呈現出較強的履約周期與交易類型偏好,且市場活力有待進一步激發(fā)。”

    此外,記者注意到,作為全國碳市場的重要組成和補充,CCER(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的《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管理辦法》)于近日獲生態(tài)環(huán)境部審議并原則通過。對此,施懿宸認為,當前存量CCER已逐漸難以滿足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需求,本次《管理辦法》獲得原則通過后,初步認為自愿減排交易市場有望于年內迎來重啟。

    碳交易規(guī)模位居世界第一

    碳價2年上漲47%

    “雙碳”目標提出的三周年,不僅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也意味著這項宏偉戰(zhàn)略即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日前,在首個全國生態(tài)日主場活動的生態(tài)文明重要成果發(fā)布會上,國家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副主任趙辰昕表示:截至2020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強度較2005年下降48.4%;同時,中國已超額完成第一階段國家自主貢獻承諾。在此基礎上,“十四五”前兩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強度進一步下降4.6%;此外,中國已經完成了“雙碳”政策體系構建,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最快的國家。

    其中,全國碳交易市場的作用不可小覷。成立兩周年以來,碳交易規(guī)模已位居世界首位。

    上海環(huán)交所數據顯示,截至9月22日,全國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為2.82億噸,累計成交額為137.22億元。

    施懿宸向記者表示:“自全國碳交易開市以來,全國碳交易市場建設工作穩(wěn)扎穩(wěn)打,市場運行平穩(wěn)有序,制度體系已基本建成?!蓖瑫r,他亦指出了其中不足,“但從市場運行來看,市場化減排機制初步建立但交易還不夠活躍,呈現出較強的履約周期與交易類型偏好。市場活力有待進一步激發(fā)”。

    履約周期方面,全國碳市場2022年11月、12月成交量分別為730萬噸、2625萬噸,兩個月總成交量占年總交易量的66%;交易類型方面,2022年,全國碳市場掛牌協(xié)議交易年度成交量621.90萬噸;大宗協(xié)議交易年度成交量4467.05萬噸,占成交年度成交量的87.78%。

    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開市。當天碳配額交易收盤價為51.23元/噸,交易總量410.40萬噸,交易總額為2.1億元。記者注意到,碳價自今年7月份以來快速上漲,一改往年平穩(wěn)的走勢。截至9月22日,碳價報收75.34元/噸,較全國碳交易市場首日上漲47%。

    對此,施懿宸分析稱,碳價上漲一方面原因是市場需求增加。2021-2022年度的配額發(fā)放和履約已在近期啟動,而首個履約期的配額在2021年10月左右才開始發(fā)放??紤]到今年配額發(fā)放的時間遠早于該時間點,因而近期企業(yè)因履約需要,交易逐漸活躍。

    另一方面有可能是大單拉動?!澳壳叭珖际袌龅慕灰啄J桨⊕炫茀f(xié)議交易和大宗協(xié)議交易。其中,掛牌協(xié)議交易為線上交易;大宗協(xié)議交易則是雙邊場外交易。部分大型發(fā)電集團子公司內部劃轉碳配額時會選擇該種交易方式。”施懿宸進一步表示,“上海環(huán)交所公布的價格信息通常是掛牌協(xié)議成交價。因此,通常掛牌交易更可能是真實的市場交易,但因為掛牌交易的交易規(guī)模通常有限,不排除有‘拉漲’的情況發(fā)生?!?/p>

    CCER有望年內重啟

    為碳中和企業(yè)提供機會

    與“雙碳”目標和碳交易密不可分的,還有CCER的重啟規(guī)劃。

    據了解,生態(tài)環(huán)境部于9月15日審議并原則通過《管理辦法》并指出,建設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降碳增匯、調動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溫室氣體減排行動的重大制度創(chuàng)新,是穩(wěn)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舉措。

    在施懿宸看來,我國自2017年3月暫停了對自愿減排交易項目申請受理以來,暫停簽發(fā)已超過6年。當前存量CCER已逐漸難以滿足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需求,本次《管理辦法》獲得原則通過后,初步認為自愿減排交易市場有望于年內迎來重啟。

    “自愿減排市場和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之間的互動,可以為碳減排提供協(xié)同效應?!笔┸插氛J為,自愿減排市場鼓勵企業(yè)采取主動減排措施,而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通過設定碳排放目標和價格來規(guī)范企業(yè)的排放行為。

    對于控排企業(yè)而言,可以在兩個市場中共同參與,既通過自愿減排實現環(huán)保目標,又在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中購買碳配額。考慮到當前我國自愿減排市場單位碳成本相較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單位碳成本較低,自愿減排市場重啟后不僅可以豐富企業(yè)實現年度控排目標的方式,還可以有效控制減排成本。

    同時,對于非控排企業(yè)而言,當前雖不能直接進入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但可以探索參與自愿減排市場,加快企業(yè)實現碳中和目標。特別是在部分供應鏈核心企業(yè),對上下游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提出要求的市場環(huán)境下,自愿減排市場重啟可以為非控排但有碳中和戰(zhàn)略需求的企業(yè)提供機會。

    在談及我國碳市場當前的挑戰(zhàn)和未來發(fā)展趨勢,施懿宸指出,我國擁有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場但還不活躍。目前,全國碳市場覆蓋主體合計碳排放高達45億噸,是第二名歐盟碳市場(EU-ETs)覆蓋主體的合計碳排放——15億噸的三倍左右,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權配額交易市場。“但是碳配額仍以免費為基礎,有償分配尚未全面開展;并且,碳價形成機制尚不成熟,碳金融交易的基礎仍然薄弱。”

    他建議,未來還需從逐步擴容控排行業(yè)、逐步擴大交易主體和交易產品、支持碳金融產品有序開發(fā)等維度著手,持續(xù)培育碳市場活力。

    (據《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