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dǎo)航 | 標(biāo)題導(dǎo)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新聞
   第03版:新聞
   第04版:黨建
   第05版:社會治理
   第06版:新聞
   第07版:新聞
   第08版:社會工作
   第10版:社會工作
   第11版:新聞
   第12版:新聞
   第13版:公益資訊
   第14版:ESG
   第15版:志愿服務(wù)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tǒng)
一根陪跑繩將青年視障者與青年志愿者連在一起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新聞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黨建

第05版
社會治理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新聞

第08版
社會工作

第10版
社會工作

第11版
新聞

第12版
新聞

第13版
公益資訊

第14版
ESG

第15版
志愿服務(wù)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新聞內(nèi)容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一根陪跑繩將青年視障者與青年志愿者連在一起

清晨5點半,冬日的第一縷晨光還沒來得及探進城市的縫隙,何亞君的鬧鐘響了。他坐起來,兩手前后摸索,慢慢把被褥收起,衣服穿好,走出房間。一切都在黑暗中進行。

   80后何亞君失明近30年了,雙眼毫無光感。簡單吃過早飯,何亞君迫不及待地出門。去哪里?去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以下簡稱“奧森”),跑步!

   從2014年開始,何亞君累計跑了70多場馬拉松,總跑量超過1.2萬公里。他還成立了“何亞君助盲團”,帶動更多盲人跑起來。

   90后趙晨霄是“何亞君助盲團”的一名助盲志愿者。3年間,她用一根30厘米長的陪跑繩,帶盲人一起享受奔跑時風(fēng)從耳邊掠過的幸福。她告訴身邊的盲友:“我是你的眼,我們一同前行?!?br>
   日前,記者走進“何亞君助盲團”,傾聽青年視障者與青年志愿者講述肩并肩、心連心,用一根陪跑繩連接黑暗與光明,共同奔跑出青春色彩的故事。

  “我想沖破黑暗,努力奔跑”

   在何亞君走出家門的時候,全北京城還有近百名盲人也正奔向奧森——有坐地鐵的,有打車的。他們都是“何亞君助盲團”的成員。

   集合的地點是奧森里的一個小廣場,明眼人可以看見廣告牌、一片湖,遠處是起伏的樹林。盲人們則聽著聲往那走,“那個熱鬧的地方”。“助盲團像我的第二個家,6年了,每次來之前都按捺不住激動。”今年34歲的盲人宋新然,2018年加入“何亞君助盲團”,無論嚴寒還是酷暑,他都堅持每周三、周六來奧森跑步?!芭芷饋恚页3涀约菏且幻と?,只會感到身上充滿青春能量和朝氣?!彼涡氯徽f。

   提起何亞君和他創(chuàng)立的助盲團,盲友們有說不完的話。

   10歲那年,何亞君因病致盲,陷入了黑暗的世界。22歲,何亞君離開四川老家,到北京盲人學(xué)校學(xué)習(xí)按摩,次年開始做盲人按摩師。雖然有了一份可以養(yǎng)活自己的工作,但孤獨、自卑仍然包裹著何亞君。

   轉(zhuǎn)機在2014年的一個夏天,何亞君的一名客人告訴他,有志愿者可以通過拉一根陪跑繩,帶著盲人一起跑步。這讓何亞君驚訝不已,他抱著嘗鮮的心態(tài)去了一次,感到“多年生銹的身體瞬間被釋放了。”“我當(dāng)時就想,我還年輕,不能一輩子都待在按摩店里,那不是生活的全部。既然有志愿者肯幫我們盲人,我就要跑起來,我還要帶動身邊的盲人一起跑?!焙蝸喚f。

   2015年5月,年輕、有想法的何亞君創(chuàng)立了“何亞君助盲團”,致力于幫助視障人士“走出去,動起來”。

   起初,敢參加跑步的盲人很少,質(zhì)疑的聲音卻不少——“盲人都看不見路,怎么能跑步?”何亞君就通過給參與盲友送跑鞋和衣服的方式,吸引盲人大膽嘗試。這一消息在北京盲人群體里漸漸傳開。

   如今,“何亞君助盲團”累計組織跑步活動和比賽超過900場,參加跑步活動的盲友和志愿者累計超過5萬人次,其中不乏青年盲人與青年志愿者。

   早上6點40分,人差不多聚齊了,大家脫去外套,陸續(xù)開始熱身,他們衣服背后有的寫著“視障”,有的寫著“助盲”。盲友與志愿者兩兩一排,分別握住一根彩色麻繩的兩端,一起擺臂,一起邁腿,向著奧森深處跑去。

   2022年加入“何亞君助盲團”的盲人鄭高峰,今年31歲,本想通過跑步改善一下體質(zhì),沒想到2年間已經(jīng)跑了6場馬拉松了。前段時間,鄭高峰收到了一個特別的邀請——平日里帶鄭高峰跑步的志愿者首次參加馬拉松,想請跑步實力更強的鄭高峰作伴。鄭高峰毫不猶豫地答應(yīng)了。

   10月27日,“2024滴滴海淀馬拉松”在北京中關(guān)村開跑。志愿者與鄭高峰兩人,一人負責(zé)引路,一人負責(zé)調(diào)整跑步節(jié)奏,一同跑向終點。

   “這些都是我跑馬拉松獲得的獎牌,也是我的青春‘勛章’,青春有無限可能,無論是健全人還是盲人。”在何亞君工作的按摩店里,記者被懸掛在房梁上的獎牌吸引了。五顏六色的飄帶、幾十塊形狀各異的獎牌,讓店里的氛圍別具一格。何亞君走到房梁下,抬手摩挲著獎牌上的刻字。

   “有了跑步的經(jīng)歷,來按摩的客人只要說一下跑步時長和配速,我就能快速找到肌肉酸痛點?!?0后盲人馮朋瀚現(xiàn)在是何亞君所在按摩店里的熱門按摩師,很多客人為他而來?!耙曊鲜俏业纳眢w狀態(tài),人生路還很長,我想沖破黑暗,努力奔跑?!瘪T朋瀚說。

  “助盲不是單向的,而是一種雙向奔赴”

   在無光的世界里,盲人跑步是一場無聲的挑戰(zhàn)。想成為一名合格的助盲跑志愿者也不容易。

   每一名志愿者都需要經(jīng)過專業(yè)培訓(xùn),在反復(fù)的“蒙眼跑步”訓(xùn)練中,體會、理解視障人士的處境。27歲的趙晨霄對“蒙眼跑步”這一體驗印象深刻。

   新志愿者們兩人一組,其中一人蒙上眼睛,由另一人帶領(lǐng)完成跑步。蒙上眼睛后,趙晨霄感受到一種下墜的失重感,甚至無法保持直線前進。“切身體會后更能設(shè)身處地為盲友著想。”趙晨霄說。

   一路上,志愿者輕輕向左拉一下繩子,就是在告訴盲友該往左轉(zhuǎn)了;再輕輕頂一下盲友的胳膊,是要往右轉(zhuǎn)了。遇到石子、減速帶、破損路面,志愿者也會口頭提醒,或者握住盲友的手引導(dǎo)通過。

   志愿者和盲友相處,是互相適應(yīng)的過程。盲友們普遍不愛提意見,很多時候,領(lǐng)跑的效果要靠志愿者自己判斷和調(diào)整。

   “牽引繩緊了,說明兩人步調(diào)不一致,只有牽引繩在手中是松弛的狀態(tài),感覺不到阻力時才是最佳狀態(tài),可以讓盲友像自己獨立跑步一樣,感覺不到外力的‘牽引’?!甭?,趙晨霄摸索出帶盲友跑步的技巧。

   跑步之余,趙晨霄還會跟身邊的盲友講講奧森的美景:初春時節(jié)遍地紫色的二月蘭,4月開始盛開的櫻花和絢燦的海棠,夏日里公園門口成片的向日葵……百花爭艷的時候,在奧森跑步時空氣里都甜絲絲的。

   回憶起與助盲團的初見,趙晨霄說,她當(dāng)時只是為了改善身體狀態(tài)、調(diào)整生活作息,心血來潮來公園晨跑,沒想到在一天早晨偶然遇見了這一特別的跑團?,F(xiàn)在,每當(dāng)趙晨霄想到有盲友在等她一起晨跑,就算冬天天氣再冷,她也有動力立刻起床。

   3年來,趙晨霄變得更加健康、真誠、熱愛生活。起初,她甚至無法完成5公里的慢跑,而現(xiàn)在,她已經(jīng)能夠順利完賽全程馬拉松,這是她之前未曾預(yù)料到的突破與成就。她說:“如果沒有遇到這些盲友,我可能只是一時興起,跑不了多久就會放棄,但現(xiàn)在我的興趣愛好里也加上了跑步這一項?!?br>
   在“何亞君助盲團”,像趙晨霄一樣的青年志愿者還有很多,他們用青春活力點亮了盲友的“心燈”。

   出于好奇,終于責(zé)任。在一次次的助盲跑活動中,青年志愿者感受到了一種被需要的責(zé)任感。“助盲不是單向的,而是一種雙向奔赴。生理上,我們給盲友提供幫助;心靈上,盲友的堅韌精神激勵著我前行。”趙晨霄說。

   每次跑完步,何亞君都會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自己的跑步狀態(tài),并感謝帶自己跑步的志愿者。

   需要與被需要,互相鼓勵與共同前行,在“何亞君助盲團”時刻發(fā)生著。

  “青年人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殘健融合的精神”

   扶殘助殘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biāo)志,是青年人奉獻愛心的重要方式,更是殘障人士融入社會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

   據(jù)統(tǒng)計,我國有1700萬左右的視障人士,其中約800萬人完全失明。這一龐大的人群,大多數(shù)囿于家里,但是他們又渴望融入日常的社會生活,向往行動自由。

   最初開始嘗試跑步的時候,何亞君也很害怕,雙腿都不知道如何邁步。志愿者的陪伴與耐心指導(dǎo)成了他堅持下去的最大動力?!耙郧埃铱傆X得有些地方的無障礙環(huán)境建設(shè)得不好,影響了我們盲人融入社會,現(xiàn)在看來其實最大的障礙是心中給自己的設(shè)限,還有周圍人對我們的態(tài)度?!焙蝸喚f。

   近年來,在很多地方,越來越多的共青團組織和青年志愿服務(wù)組織探索開展“青春志愿助盲跑”項目,幫助視障人士走出家門、融入社會生活成為青年志愿服務(wù)新風(fēng)尚。

   在江西,井岡山大學(xué)紅五星志愿助盲團探索了“大學(xué)生志愿者+視障人士+高校視障指導(dǎo)教師”模式,在老師帶隊指導(dǎo)下,大學(xué)生志愿者和盲友一起跑步鍛煉;在廣東,茂名市盲人協(xié)會聯(lián)合廣東石油化工學(xué)院開展大學(xué)生與盲人結(jié)對活動,有效發(fā)揮大學(xué)生業(yè)余時間相對充裕、人員短期穩(wěn)定的優(yōu)勢。這些助盲團,不僅是視障人士走出家門、融入社會的橋梁,更是一股股溫暖的青春力量,它們匯聚成流,營造出殘健共融的社會氛圍。

   “青年志愿者和盲人是互相支持、互信共贏的,青年人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殘健融合的精神。”中國助殘志愿者協(xié)會副秘書長韓潤峰說,一方面,盲人在青年志愿者的陪伴和引導(dǎo)下,走向戶外強健體魄、融入社會;另一方面,青年人可以深化同理心與對視障人士的尊重,培養(yǎng)團隊協(xié)作精神,塑造陽光心態(tài)。更為可貴的是,助盲團可以營造殘健融合、共建共享包容性社會的良好氛圍。

   在“何亞君助盲團”周六的晨跑活動中,還會有一群“小尾巴”蹦蹦跳跳地在隊伍最后面跟跑,他們大多是志愿者的孩子。有一次,趙晨霄問其中一個小朋友知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小朋友回答說:“我在練習(xí)跑步,長大以后我也要助盲?!薄芭囵B(yǎng)助盲助殘的價值觀念應(yīng)從童年時期起步,這需要家庭、教育體系以及社會各界的協(xié)同努力?!睆?fù)旦大學(xué)社會發(fā)展與公共政策學(xué)院教授趙芳說,只有這樣,才會有更多人將扶殘助殘視為應(yīng)盡的社會責(zé)任,并將其作為一種自發(fā)的行為選擇。

   趙芳還認為,在高等教育機構(gòu)中,可以引入相關(guān)的通識教育課程,深化年輕人對助殘文化的理解,讓學(xué)生運用所學(xué)的專業(yè)技能,更好地服務(wù)殘障人士?!皩τ谇嗄曛驹刚邅碚f,助盲助殘的經(jīng)歷不僅能帶給他們更深的人生思考,也會賦予他們新的生命力量。”趙芳說。

   跑完5公里,趙晨霄帶領(lǐng)志愿者和盲友做起拉伸運動,又幫助需要坐地鐵回家的盲友找到同行志愿者后,她才收拾東西準(zhǔn)備回家。“有的愛像陽光傾落,右和左,是你是我?!标柟鉃⒃诠珗@里,趙晨霄邊走邊唱,“《追光者》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首歌曲,我改編了句歌詞,就像在唱我們志愿者與盲友,成為彼此的光。”趙晨霄堅定地說。 (據(jù)《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