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報記者 李慶 近年來,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互聯(lián)網隱蔽性強、擴散范圍廣、資金轉移快、打擊難度大等特點,假借慈善名義或者假冒慈善組織,以“捐贈返現(xiàn)”“捐贈返利”“配捐”“投流”“公益理財”等名義實施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嚴重侵害了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嚴重損害了慈善組織的公信力和慈善事業(yè)的形象。 為進一步加大慈善領域反詐宣教力度,提高社會公眾識別防范相關騙術的意識和能力,近日,公安部刑事偵查局、民政部慈善事業(yè)促進司聯(lián)合發(fā)布四點風險提示。 一是慈善捐贈的核心本質在于公益性和非營利性,任何聲稱通過捐贈可以獲利的,承諾大額捐贈并要求預付費用的,社會公眾都要提高警惕,避免因“天上掉餡餅”的誘惑而上當受騙。 二是社會公眾在向某組織捐贈前,可以通過全國慈善信息公開平臺“慈善中國”(cszg.mca.gov.cn)查詢該組織是否是民政部門依法登記的慈善組織、是否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等信息。面對一些“捐款”鏈接時,應當加強對相關銀行賬號等信息的核實,提高風險防范意識。 三是慈善組織在接受大額捐贈前,應當核實捐贈人的身份、捐贈來源及資金的合法性。通過官方渠道驗證捐贈人的背景及資信情況,確保捐贈的真實性。 四是任何組織和個人發(fā)現(xiàn)假借慈善名義或者假冒慈善組織騙取財產的,應當立即向公安機關報案。慈善組織發(fā)現(xiàn)被其他組織或個人冒用本組織名義從事詐騙活動的,應當及時收集證據(jù)向公安機關報案并配合調查,及時向社會公眾進行澄清。 風險提示還公布了以“捐贈返現(xiàn)”“捐贈返利”“配捐”“投流”“公益理財”等名義實施詐騙的具體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