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雪豹日公益沙龍在京舉行 呼吁公眾關注生態(tài)環(huán)境
2016-10-24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皮磊
10月23日是第三個國際雪豹日。當天,由雪豹保護公益組織“雪豹守望者”發(fā)起的“守望雪山之魂,關注水源地生態(tài)——國際雪豹日公益沙龍”在北京798劇場舉行。活動邀請了國內多家專注于雪豹保護的科研單位代表及個人、公益組織以及青年藝術家代表,就雪豹保護工作的現(xiàn)狀進行了討論。
2013年10月22日至23日,國際雪豹保護論壇在吉爾吉斯坦舉行。論壇期間,來自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俄羅斯、中國、印度等12個雪豹分布區(qū)域國的政府機構以及相關國際組織的代表,就進一步加強對雪豹和其棲息地的保護達成了廣泛共識,決定將每年的10月23日設為國際雪豹日,同時把2015年確定為國際雪豹年。
據(jù)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調查,每年有上百頭雪豹被非法獵殺。雪豹終年棲息在海拔2500至6000米的雪線附近,1988年被列為我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目前,全世界約有4000余只野外雪豹,60%的雪豹棲息地在中國境內。雪豹是高原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氣壓計,而發(fā)源于雪豹棲息地的水源供養(yǎng)著超過三分之一的世界人口。因此,守望雪豹、關注水源地生態(tài)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fā)文稱,從總體來看,在國際雪豹研究中人們發(fā)現(xiàn),人類活動對雪豹的影響不斷加劇,威脅著雪豹的生存。采礦、修路等經(jīng)濟發(fā)展需求建設導致了棲息地片段化和喪失,即使保留下來的棲息地也面臨著質量下降的風險;偷獵和雪豹獵殺牲畜之后居民的報復性捕殺是對雪豹種群的直接威脅;局部地區(qū)的獵物減少威脅著雪豹的生存;全球氣候變化引起的一系列問題也可能增加雪豹的生存壓力。所以,多方面的問題導致了雪豹生存受到威脅。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雪豹分布國,目前中國針對雪豹的研究及保護工作只覆蓋了約20%的地區(qū);同時,針對雪豹種群、獵物、棲息地及所面臨威脅的信息也并不充分。WWF“全球雪豹保護戰(zhàn)略”項目負責人瑞施·庫馬爾·莎爾馬曾表示,人類必須立即行動起來,扭轉目前全球氣候變化的趨勢,阻止雪豹棲息地的進一步退化,否則這些高山之魂將和供養(yǎng)數(shù)億人口的關鍵水源一并永遠消失。
現(xiàn)場,北京林業(yè)大學野生動物研究所所長時坤,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北京師范大學副教授、生態(tài)學博士馮利民,貓盟CFCA豹項目負責人宋大昭,動物學博士劉炎林,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博士程琛,中國科普作家趙序茅,北京林業(yè)大學自然保護區(qū)學院陳鵬舉等動物保護專家結合自身科研成果,介紹了雪豹以及中國雪豹生存現(xiàn)狀和保護措施,對科學開展雪豹保護工作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雪豹保護公益沙龍同時邀請了多位藝術界意見領袖參與,來自不同領域的多位青年藝術家從公益跨界合作的角度出發(fā),討論了雪豹保護的創(chuàng)新傳播理念;從文藝工作者的視角出發(fā),將公益情懷與藝術創(chuàng)作相融合,使雪豹保護不再停留在科研層面,而是喚起公眾對雪豹的關注。
此外,讓孩子認識雪豹、了解保護雪豹的重要意義也是活動的重要部分。北京少兒美術教育優(yōu)秀團隊、LUMI ART博藝尚都藝術培訓中心也參加了當天的公益活動,并參與合作藝術品義賣、親子互動等環(huán)節(jié)。以自然教育和博物課堂為綱的求知平臺“荒野公學”為活動提供了趣味橫生的科普知識。他們的參與更針對雪豹在青少年群體中的傳播,這對于雪豹保護的持續(xù)傳播有重要意義。
活動現(xiàn)場同時設置了義賣區(qū),呈現(xiàn)了許多圍繞雪豹的跨界合作藝術品、書籍、畫作等。義賣活動產生的所有善款將直接匯入雪豹守望者在阿拉善SEE基金會的賬戶,直接用于新疆野生雪豹保護組織“荒野追獸”的日常研究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