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收藏本站
中華彩票 人人公益
//
您的位置:主頁 > 新聞 > 公益資訊 > 俠友心·太極夢:為殘障兒童賦能
俠友心·太極夢:為殘障兒童賦能

2018-08-20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李慶


  萬周迎和項目學校視障學生為觀眾帶來《非視覺太極之塞上曲》(北京俠友太極書院供圖)

對健全的人來說,可選擇的運動項目很多,但對殘障人士來說,可選擇就狹窄許多。若有這樣一項運動,既能夠幫助殘障群體強身健體、提高身體的柔韌性和協(xié)調能力,還可以減輕壓力、放松心情以及提高自信心,你會支持嗎?

2013年,北京俠友太極書院院長萬周迎聯(lián)合中華兒慈會發(fā)起“俠友心·太極夢”公益項目,主要針對貧困及特殊教育學校老師做太極拳培訓,培訓后由老師教授學生。6年來,項目惠及全國近三十個地區(qū)的困境兒童,包括特殊教育學校學生(視障、聽障、智障等)、打工子弟學校學生、留守兒童、災后重建學校和其他貧困地區(qū)學生。

項目通過培訓傳統(tǒng)太極拳為殘障兒童賦能,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到,太極拳是一項平等的運動,無論身體健全還是有視力、聽力障礙或肢體殘障,每個人都可以練習。不僅可以幫助他們強身健體、養(yǎng)生保健,更可以傳達給他們一種健康快樂的為人處世方式,從容面對人生坎坷的態(tài)度與方法。

與太極的“不解之緣”

萬周迎出生于浙江金華,從小就喜愛太極拳。“小時候主要通過書籍自學,因為要考大學,只能以學業(yè)為重。”萬周迎笑著說。1991年考入北京航天航空大學,后考入該校航空發(fā)動機系研究生,畢業(yè)時留校當了老師。

2002年,陳氏太極第十一代傳人楊文笏來北航講課,一直喜愛太極拳的萬周迎自然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他決定拜楊文笏為師,楊文笏也收下了這個對太極悟性很高的弟子。之后楊文笏在北航教拳,萬周迎一直跟著他學習,這一學就是10年,成為陳式太極十二代傳人。

2009年,萬周迎和學生聊天時得知,河北有一所中專學校免費教盲人按摩,他就想去看看。到了那兒,萬周迎被孩子們的那股不屈不撓的精神打動了,于是他和盲校商定每周二來教孩子們太極拳。“盲人由于自身的缺陷,很少運動,內心很孤獨,如果他們學會太極拳,既可強身健體又能排解孤獨。”

按摩是盲人從業(yè)人數(shù)最多的行當。從盲校畢業(yè)的學生大多都會干這行,可顧客經(jīng)常會覺得他們的手法太硬。萬周迎告訴學生:“把你練的太極拳勁路用在按摩上,用一種練拳的感覺去感染顧客,會讓他們有不同的感覺,這也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互相感應。”

這樣的經(jīng)歷堅定了萬周迎想要傳承太極拳的決心,于是,他選擇從北航離職。利用離職后的空檔期,他前往全國各地拜訪傳統(tǒng)武術老前輩,當他看到這些武術名家的子女由于各種原因,多數(shù)不再習武傳藝時,萬周迎對以傳統(tǒng)武術為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本身在現(xiàn)在社會的價值產(chǎn)生了疑問。

“傳統(tǒng)武術,在現(xiàn)在社會有沒有存在的理由?一門技藝,如果只是靠保護,那必定會消失,必須要找到其必須存在的理由,這個‘必須’是雪中送炭的,而不是錦上添花。”萬周迎說。

因為需求而落地

有了在河北中專學校教盲人太極拳的經(jīng)歷,萬周迎發(fā)現(xiàn),盲人或許有對傳統(tǒng)武術比如太極拳的需求,于是,他開始用實踐印證這一想法。

“盲人學生讓我真的很感動,這個感動不是他們對太極拳感興趣,而是他們真正用心的在學習。在教授學生太極拳的過程中,盲人的學習進度并不比健全人慢。原因并不是盲人學生記憶力好,而是他們是用心去學,用觸摸去感受,記憶更加深刻,因珍惜而加倍勤奮。”萬周迎表示。

“俠友心·太極夢”項目的發(fā)起最初是直接面向視力殘障兒童的教學,但這類受益群體非常有限。為了擴大受益群體,并考慮傳播的有效性,2013年起,萬周迎開始了面對盲校、聾啞學校、貧困中小學、留守兒童學校、打工子弟等學校老師的傳統(tǒng)太極拳教學能力培訓,并持續(xù)跟蹤孵化教學質量,實地走訪。

“我們的培訓是不收取任何費用的,并且由我們來承擔培訓老師全程的費用,包括路費、食宿等。唯一的要求就是這些老師來學習之后,要把所學教給當?shù)氐膶W生。”之所以選擇培養(yǎng)貧困及特教學校的老師,萬周迎認為,這樣傳承傳播的范圍更廣,而且老師們平時在與盲人學生的教學溝通上,更便捷,更有經(jīng)驗,這樣的教學效果,也會更好。

首先,由太極書院組織資深公益人或公益機構負責人,對報名的學校進行篩選和評審,最終選出符合項目規(guī)定的院校;其次,入選的學校需簽訂承諾書,由校領導簽字并確認培訓后一定能開展該項目;再次,選定每年8月份作為培訓的固定時間,選取環(huán)境較好的場地進行為期12~14天的培訓,最終取得太極拳培訓合格證書的方可結業(yè);最后,由經(jīng)過培訓的教師把所學知識教授給學生。

在多年盲人教學的實踐中,萬周迎總結出針對殘障兒童的教學方式:顛覆傳統(tǒng)的以視覺為主要接受和參照途徑的學習方式,通過聆聽、觸摸、用心對比、感受等其他感官及體會方式學習太極。即:以用心感受和用身體平衡的力量來替代視覺參照的教學方式。

讓項目可持續(xù)

“最開始,只是出于發(fā)心在做,基本都是自己投入。但項目若想做到可持續(xù),必須得有持續(xù)的資金來源。”萬周迎說。

一個偶然的機會,項目接觸到了“語路問行動”公益計劃,在提交的近10萬份申請中錄取前6名,“俠友心·太極夢”項目幸運地被錄取了,每年20萬元的資金注入讓項目得以延續(xù)。

2013至2015年,“語路”計劃的三年支持結束后,“俠友心·太極夢”項目申請進入了中華兒慈會的童緣計劃,由此可通過募集善款的方式保障項目的資金來源。

2016年,萬周迎帶領團隊在王府井燕莎金街開展了“非視覺太極”的成果展覽,通過采集近幾年開展項目的圖片加采訪,做成圖片展的形式進行展覽,由此募集到了20余萬元善款。

“2018年,我們又申請了敦和基金會種子基金,將會有連續(xù)三年每年20萬元的支持。”萬周迎說,這個支持也只有三年,在項目不斷的探索中,還是需要提高自我造血能力讓項目可持續(xù)。

為殘障兒童賦能

“太極拳是一項效率很高的全身運動,是從肌肉訓練到臟腑功能的調整。首先,對盲童而言學習太極拳可改善肌肉的力量和平衡能力,可以大大降低摔倒的概率;其次,有些病人在經(jīng)歷完手術治療后,太極拳有著很好的康復作用;最后,能為從事按摩行業(yè)的視力障礙人士改善用勁的方式,可以更有效率且更具競爭力,從而提高服務質量。”談及練習太極拳能為盲童帶來的改變,萬周迎回答道。

來自成都市特殊教育學校的陳玉嬌,即將成為一名高中二年級的學生。十一歲時因為視網(wǎng)膜脫落無法再見光明,因為所在學校屬于“俠友心·太極夢”項目學校,于是接觸了太極。

通過學習,陳玉嬌告訴記者:“太極幫我糾正了盲態(tài),強調立身中正,改掉了我駝背、彎腰、走路姿勢傾斜的狀態(tài),讓我改掉了壞習慣。另外練太極拳還能促進身體整體的素質,我把太極的勁和用力方式應用到其他運動,比如跳繩,對我?guī)椭埠艽蟆?rdquo;

來自大連盲聾學校的胡彥淇和陳玉嬌的情況類似,也是由于視網(wǎng)膜脫落導致看不見。16歲視網(wǎng)膜開始脫落,18歲開始殘余的視力全部消失。“眼前徹底黑暗的時候,心情糟糕透了,每天都不想說話,也不想聽人說話。就只想躲在房間聽音樂。”在接觸了太極拳之后,胡彥淇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快樂,每天5點半起床,六點去操場打太極。如今的他已經(jīng)成了學校太極隊的隊長,和另一位白化病學生那世玉一起帶20多人的團隊。

山東泰安特殊教育中心是“俠友心·太極夢”項目學校,房雪清是該學校教授太極拳的老師,在她所教授的孩子中,除了視障、智障兒童外,還有自閉癥、運動不協(xié)調等問題的兒童。

房雪清覺得練習太極對四肢協(xié)調能力不好的孩子來說非常有用。她告訴記者,在她所教授的學校中有很多出身殘疾的孩子,被父母舍棄后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然而在農(nóng)村因為需要做農(nóng)活,孩子沒人照看,只能在家中呆著,或爬、或跪著走,因此到了上學年齡還不會走路。“這一群體的孩子在學習太極后,可改善四肢的協(xié)調,長時間堅持,有些孩子甚至可以走路。”

“‘俠友心·太極夢’更多的是為孩子們播撒了一顆愛的種子,這顆種子在孩子們的內心生根發(fā)芽。最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心,尤其是殘障兒童,他們接受的資助和關心越多,越擔心他們會把這個幫助視作理所當然。項目除了把太極拳傳授給孩子強身健體外,也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慢慢融入社會后可以無障礙生活。”房雪清說。

作為成都特殊教育學校教授太極拳的老師,嚴義龍教授的學生中大多是盲童和視力障礙的孩子,他告訴記者,殘障兒童在學完太極拳后最顯著的變化有兩個:一是體質、柔韌性和方位感有所增強,也是非常明顯的。其次是在品質、自信心方面有所提高。許多盲童因為身體的缺陷,特別不自信且不陽光,通過學習太極拳除了強身健體外,讓他們多學習了一項運動技能,且能夠做得很好,因此自信心有所提升。

項目運行6年來,在不斷的探索和優(yōu)化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自2013年項目實施至今,惠及全國近30個地區(qū)的困境兒童,累積培訓了近30所學校的60余名教師。根據(jù)幾年里各校開展的情況,共計給15所學校頒發(fā)了“俠友心太極夢”項目學校的牌子,作為定點學校。

談及項目接下來的規(guī)劃,萬周迎略顯興奮,因為他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想法。“‘俠友心·太極夢’項目共經(jīng)歷了兩次項目升級:第一次是項目最初直接教授盲人孩子學習太極;第二次由教授孩子到培訓老師。如果再做一次升級的話,我希望借助現(xiàn)代技術,例如用視頻或VR或傳感器或身體狀態(tài)的采集系統(tǒng)等,把太極拳作為一種遠程的結構,讓每個人都能夠方便地學到有用的東西。然而這個方向取決于技術的進展,如果通過遠程的方式教學,需要對太極拳課程重新解構。此外,繼續(xù)進一步尋找和探索傳統(tǒng)武術在當下的一種必須的生活狀態(tài)。”萬周迎說。

■ 本報記者 李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