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收藏本站
中華彩票 人人公益
//
您的位置:主頁 > 新聞 > 要聞 > 合恩公益:讓心臟猝死存活成為常態(tài)
合恩公益:讓心臟猝死存活成為常態(tài)

2019-09-17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王勇

 合恩公益創(chuàng)始人趙驛在論壇上表示,希望能夠讓心臟猝死存活成為常態(tài)

■ 本報記者 王勇

“多年前每到一地就會收到當地推廣短信的時候,我就在想我們培訓了那么多心血管急救人才,要是也能有辦法告訴大家附近有人心臟驟停了,或者告訴大家附近有能夠進行急救的人就好了。”談到公眾急救問題,美國心臟協會(AHA)國際培訓中心協調員王革新無限感慨地說道。

王革新的感慨是基于一組令人無比擔憂的數字:多年前的統計顯示,我國每年有54.4萬人猝死,平均每天1500人猝死,每分鐘猝死1人,而搶救成功率不足1%。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心臟驟停后的黃金搶救時間是4分鐘,10分鐘之后的搶救成功率無限接近于0——目前我國的救護車很難在這一時間內趕到。這就需要有人在心臟驟停之后及時進行心肺復蘇等搶救。

一個值得高興的消息是,9月10日,王革新的這一愿望在上海市張江高科技園區(qū)初步實現了。這一天,2019中國上海公眾互助急救高峰論壇在張江舉行。在論壇上,公眾互助急救“呼喚App”正式發(fā)布。

據合恩公益創(chuàng)始人、合恩首席執(zhí)行官趙驛介紹,一旦發(fā)生緊急意外事件,在呼喚App點擊“緊急呼喚”,系統會根據呼救信號,為呼救者找到距離最近的急救志愿者,并顯示最近的AED位置信息,志愿者能根據路線規(guī)劃以最快的速度找到AED(自動體外除顫器),并趕往現場進行施救。

目前,依托呼喚App,合恩實施了上海張江科學城項目,該項目已經聯動了7500名受過急救培訓的志愿者、250臺AED,以實現“讓心臟猝死存活成為常態(tài)”的使命。

55.4萬與1%的搶救成功率

2016年,天涯社區(qū)副主編金波猝死北京地鐵,引發(fā)了人們對心臟驟停、心肺復蘇、急救、AED等的關注。

實際上,像金波一樣心臟驟停沒有搶救成功的情況不在少數。據知名資深急救專家賈大成介紹,目前國內每年有54.4萬人猝死,平均每天1500人猝死,每分鐘猝死1人,搶救成功率不足1%。

導致極低搶救成功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心臟驟停的搶救時間十分短暫,有黃金4分鐘的說法,10分鐘之后的搶救成功率無限接近于0。

其次,由于救護車的數量、站點配置等原因,我國的救護車反應時間比較長。以上海為例,2018年,上海市衛(wèi)生計生委披露的數據是上海市中心120急救車平均反應時間為12—13分鐘,居中國領先水平。

在救護車不能及時趕到的情況下,如果公眾能夠進行科學的院前搶救,也可以提高最終的存活幾率。但在這方面,我國離發(fā)達國家還有很遠的距離。

一方面是不會救。能夠掌握并熟練使用心肺復蘇技能的人員在我國公眾中的占比很少。據中國紅十字會發(fā)布的數據,近年來,全國紅十字系統平均每年培訓救護員300余萬名,大約只占我國總人口的0.2%。

“我干了30年急救,只見過4次有人徒手進行了心肺復蘇。”賈大成表示。

一方面是沒有相應的設備。心臟驟停的搶救需要心肺復蘇與AED的配合使用。據賈大成介紹,心臟驟停80%是用除顫器搶救成功的,每延遲1分鐘除顫成功率下降10%。

AED正是可被非專業(yè)人員使用對心臟驟?;颊哌M行給予電擊除顫的醫(yī)療設備,在日本的交通樞紐以及人員密集地方很容易找到,但在我國卻很少能看到。

“樹立急救意識、普及急救知識、安裝使用AED,在我國仍然是啟蒙階段、培育市場階段,依然是好事多磨、任重道遠。”賈大成強調。

需要建立體系化的院外急救系統

針對這一現狀,中國醫(yī)學救援協會會長李宗浩表示:“目前在國內心肺復蘇領域,對于病患的搶救空間仍十分巨大。而國家正在大力發(fā)展推廣AED及公眾急救普及。”

7月發(fā)布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明確提出,要使公眾掌握基本必備的心肺復蘇等應急自救互救知識與技能,到2022年和2030年取得急救培訓證書的人員分別達到1%和3%。要完善公共場所急救設施設配備標準,在學校、機關、企事業(yè)單位和機場、車站、港口客運站、大型商場、電影院等人員密集場所配備急救藥品、器材和設施,配備自動體外除顫器(AED)。

當然,要讓這些措施真正發(fā)揮作用,在培訓人員、配備設備的同時,還要形成一套運轉良好的體系。

合恩首席戰(zhàn)略官呂仁杰基于臺灣及國外關于公眾急救的成熟經驗,針對中國城市級公眾互助急救體系提出了三點建議:

第一,在系統層面,打造完整的院外心臟驟停地圖,科學化配置急救設備與急救護隊,完善院前緊急醫(yī)療系統;第二、在教育層面,簡化教育訓練內容,縮短訓練時數,并推廣在線學習課程以利全民普及;第三、在管理層面,運用互聯網技術,24小時聯機掌控急救設備實時狀態(tài),建立統一的急救設備數據庫與地圖,運用互聯網APP技術,充分結合人與設備。

“呼喚”急救系統的探索

如何在實踐層面真正建立一套公眾互助急救系統呢?合恩通過5年的實踐,初步探索出了一條路徑。

自2015年開始,合恩開始急救課程培訓。至今授課傳播面覆蓋中國25個省市自治區(qū),累計培訓超過10萬名學員,年齡跨度上至80歲的老人下至7歲的孩子。

2019年4月至7月,合恩實施了“人才護心計劃”,以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qū)為試點區(qū)域,投放了200多臺公眾AED。

人有了,設備有了,問題是不是每個人都能迅速知道自己身邊有人心臟驟停了,不能每臺都有專業(yè)技術人員或者急救志愿者值守。

如何提高公眾的急救參與度?海軍軍醫(yī)大學副教授王毅欣基于浦東新區(qū)醫(yī)療急救中心近10萬份病歷檔案的研究提出應該建立第一響應人計劃,一方面加大公眾急救招募、培訓、復訓、更新力度,一方面開展調度系統應用研究,以最快的速度調動人力、物力資源。

在人力不足的背景下,借助互聯網的力量調配志愿者、或者在線上進行現場指導等,是比較現實的做法。

基于這一認識,合恩設計研發(fā)了互聯網公眾院前急救應用軟件——呼喚APP,一旦發(fā)生緊急意外事件,點擊“緊急呼喚”,軟件后臺會進行自動定位并跳出120呼叫界面。隨后,系統會根據呼救信號,為呼救者找到距離最近的急救志愿者,并顯示最近的AED位置信息,志愿者能根據路線規(guī)劃以最快的速度找到AED,并趕往現場進行施救。

除此之外,“呼喚”擁有“在線學急救”入口,用戶可以學習專業(yè)急救技能;用戶在發(fā)現AED的蹤跡后可以上傳到系統,也可以對APP內顯示的AED信息進行糾錯,以方便公眾在意外事故發(fā)生后能快速獲取AED。

據趙驛介紹,目前以“呼喚”為核心的系統已經鏈接了7500名受過急救培訓的志愿者、250臺AED(自動體外除顫器)。

下一步,“呼喚”將對全國的AED信息進行遴選優(yōu)化,同時推動醫(yī)護人員、急救救援人員進行注冊加入公眾互助急救系統。

“這是一項非常有遠見和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希望有更廣泛的人群、更廣泛的力量加入。”李宗浩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