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30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閆冰
7月18日,2014年第9號超強臺風“威馬遜”,先后三次登陸華南沿海,成為自1973年以來登陸華南沿海的最強臺風。海南省文昌市、廣東省徐聞縣、廣西防城港一帶沿海均為登陸點。面對幾十年來最強臺風,社會組織也迎來了又一次挑戰(zhàn)。
簡格民是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藍豹救援隊執(zhí)行隊長。22日晚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在判斷災情后決定啟動緊急預案,當晚第一批5名救援隊隊員就飛往???。“但到了之后,發(fā)現當時的情況比預估的要嚴重得多。”簡格民說。
臺風過后,停電造成一切通訊中斷,成為最大的問題。藍豹救援隊在到達后的第二天調運兩部衛(wèi)星電話,才把情況反饋出去。
當記者撥通電話時已是晚上8點,簡格民和隊員們還在運送物資的路上,“這幾天每天都得忙活到凌晨一兩點。”
屬地救援還是外界進入?
臺風后停電,是臺風過后消息不暢通、前期外界對此次臺風造成的危害預判不足的主要原因,社會組織對災害也是陸續(xù)知曉。
卓明災害信息服務中心負責人郝南表示,臺風登陸后救援力量的時間順序大體上由近及遠陸續(xù)到達,24小時之內是屬地救援,受災省份以及鄰近省份的就近救援成為主要力量,24小時之后大部分外省社會組織才陸續(xù)對災情有所了解,72小時之內采取行動。“就這次臺風來講,由于道路搶修、機場恢復等原因,全國的外來救援力量大規(guī)模進入災區(qū)可能是從21號開始。”他說。
“實際上所有的災后救援里,起主要作用的是本地的救援力量,而不是外來的救援力量。從5·12汶川地震之后,靠外來力量救援出來的人是非常少的,大部分救援出來的人都是由本地的消防、廠礦救援隊與社區(qū)里面的村民鄰居等救出來的。”郝南說,軍隊系統(tǒng)是最迅速的,接下來就是全國范圍里更有經驗的專業(yè)救援隊,他們到達災區(qū)的時間往往是24小時以后。
“威馬遜”登錄后,海南成美基金會、海南返鄉(xiāng)大學生志愿服務隊以及海南交通廣播志愿者聯盟等海南社會組織迅速發(fā)出需求和災情消息,并組織志愿者展開救災。這也能體現出當地社會組織的優(yōu)點,反應比較快、資源就近,對當地的條件環(huán)境很熟悉,但很多志愿者是當地自發(fā)集結的公眾,缺乏專業(yè)性的引導指揮。“外地的團隊能進來的人少,但是參加過多次全國各地的救援相對更加有經驗、有秩序,相對來說專業(yè)性更高,如果兩者結合起來就更好了。”郝南說。
事實上,這也正是其他地區(qū)對臺風了解不足的表現之一。“一般地震發(fā)生后半個小時內,消息就會傳出來,社會組織就能對災情迅速做出判斷。比如說地震5級、8級,大家會有個概念,但除了沿海居民之外內陸公眾對臺風更是知道很少,什么樣的臺風會造成什么樣的影響、有什么樣的危害,大家沒有概念,所以要等報道、等核實災情。”郝南對記者說。
統(tǒng)一協(xié)作機制如何擴大?
小范圍內幾家社會組織的協(xié)同作戰(zhàn)、互通信息的模式在蘆山地震后就有所體現。
此次臺風過后,壹基金、海南成美慈善基金會、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天涯社區(qū)、海南省返鄉(xiāng)大學生志愿服務聯合會(籌)、卓明災害信息服務中心等7家機構通過電話會議共同決議,成立“海南7·18臺風公益賑災聯絡處”,借助天涯社區(qū)平臺,聯絡處的“臺風災情信息中心”自23日起正式對外發(fā)布信息,主要由卓明災害信息服務中心將每天的相關災情信息整理發(fā)布,提供了經由信息核查小組向政府、NGO、村落等具體對象核實后的災情信息,包括物資需求、聯絡人及電話、救援進展等。
雖然經歷過多次救災,但社會組織之間大范圍內的合作一直沒有形成有效的統(tǒng)一協(xié)作機制。“像四川、云南這些地方災害頻發(fā),政府和民間遇到災害后的溝通相對順暢了,但換了一個地方,老問題依舊存在,外界資源來了之后找不到人,政府對于民間力量能發(fā)揮多大作用、能有什么樣的預期也不知道。”郝南坦言。
社會組織的位置在哪?
“面對不同的災害,社會組織在第一時間進行人道主義援助上還是有很大共性的,飲食飲水、保暖、醫(yī)療衛(wèi)生以及心理安撫,這些都是必須的。”郝南說。
災難發(fā)生后,從搶險救援、過渡安置到災后重建,社會組織發(fā)揮所長,更多起到的是細致、人性化的補充作用。
比如24日,壹基金的第三批物資運抵海口并開始發(fā)放,包括80頂帳篷、500個洪災溫暖包,在廣西災區(qū)發(fā)放42000瓶飲用水等;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發(fā)放的物品中還有蚊香、衛(wèi)生紙等日常用品,并在逐村考察中注意家禽等消毒處理情況;海南交通廣播志愿者聯盟有專門的小分隊進行道路清障……
與壹基金等救援隊多次參與洪水、風災救援不同,藍豹救援隊是第一次參與臺風救援。簡格民發(fā)現,實地探訪后,災情比想象的嚴重得多。“臺風的破壞力某種程度上比地震嚴重,地震的災害主要集中在震中、斷裂帶附近,但是臺風掃過的地方成帶狀,破壞力是區(qū)域性的,很多房子都片瓦不留。”簡格民說。
與地震的災后重建不同,臺風離開后很多地方都出現了海水倒灌情況,而海水撤離后農民的土地就變成了鹽堿地,四五年內都不能種莊稼,對當地損失很大。“這會影響老百姓三至五年內的生產生活,所以社會組織在介入災后重建時可以因地制宜地考慮。”簡格民表示。
據悉,在臺風到來前,海南政府有關部門提前6個小時下達臺風緊急避險的通知,通知范圍包括了現在海南島受災的重點鄉(xiāng)鎮(zhèn),這對減少人員傷亡起到了很大作用。“說到底,要想最大程度降低災害造成的損失,防災減災的能力要落實到具體的社區(qū)并制定長期機制,才是最有效的。我們不能每次都靠救災來彌補防災減災上的欠缺,防患于未然、未雨綢繆總是要好過亡羊補牢。”郝南表示,而社區(qū)日常減防災教育也是社會組織可以介入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公益時報記者 閆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