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9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崔子研
即將召開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將以“法治建設”作為主題。而法治建設之于公益的發(fā)展更是尤為關鍵的一環(huán)。
法治促進公平。社會要講究公平,但如何能做到,這是一個相當大的課題。收入公平、待遇公平、機會公平、權利公平,等等問題都得探討。要想創(chuàng)造一個公平的世界,彌補是很重要的因素。既然政府不是萬能的,市場不是絕對有效的,社會彌補就成為必要。公益就是發(fā)揮彌補功能,促進社會公平,在社會發(fā)展中,政府、市場、社會相諧而生,越需公平,越需公益,越有公平,越有法治。
法治重視人權。所謂人權,保障人權,以人為本,實則是保障公民個人人權。個人人權指公民的生命、人身、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諸方面的自由與平等權。當生命生存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不論是政府還是社會,都得尊重生命第一的原則。所以關注救亡圖存、關注病痛疫災、關注生命科技、關注生存體驗等都在公益范疇。關注人身,可以是生理的、心理的、成長的、社會的,人身關聯(lián)公益,公益關聯(lián)人身。政治是社會的生命,公益是政治的伙伴,政治需要公益,公益配合政治。公益必須以政治為前提,提倡以人為本的哲學,宣導科學民主的理念,促進政治社會的清明,公益才能成為一定政治條件下的公益,否則不是公益而是附庸。經濟的內涵博大高深,可做公有私有之分、計劃市場之分、古典現(xiàn)代之分、先進落后之分、貧窮富裕之分、今天未來之分、真實虛無之分等等,但有一條,盡管經濟有很多復雜成分,所有一切經濟現(xiàn)象歸根結底是政府、市場、社會、個人、群體之分。在經濟社會的組構當中,公益經濟的作用就是融政府、市場、社會、個人、群體于一身,調節(jié)分配、發(fā)展經濟、創(chuàng)造均平、引流循環(huán)、倡導正義。公益經濟不主導主流經濟,但古今中外公益慈善經濟從來都是由小至大、以微見著的和諧經濟。
法治強調文化。主導社會文化的始終是經濟文化,在經濟基礎之上決定了一定的政治文化,也許在非正常情況下有時反之。不論東西方文化、海洋大陸文化、地理歷史和人文環(huán)境文化、不同語系和文字文化、不同政治和宗教文化等,總有一種文化始終貫穿其中,那就是公益慈善文化。撇宗教而不言,公益慈善文化是全人類宣導的也是全人類推崇的最為良善的、持久的文化。不同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態(tài)文明所依存的各種規(guī)律,所形成的不同文化,沒有哪一種能離開公益慈善文化。越是法治的文化,越有公益慈善的文化。
法治建設涉及整個社會,剛性偏多,柔性偏少。但柔以輔剛,法德并進,以德?lián)P法,以法規(guī)德,公益慈善是法治所需,剛柔并濟,社會大和。
資深公益從業(yè)者 崔子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