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shè)為首頁 收藏本站
中華彩票 人人公益
您的位置: 主頁 > 專欄 > 金錦萍 > >> 慈善組織不應(yīng)被繞過
慈善組織不應(yīng)被繞過

2013-10-22 21:47??來 源:?? 作者:

  小悅悅一案并沒有隨著小悅悅的去世而畫上休止符,小悅悅?cè)ナ肋z留下來的善款如何處理成了其父王持昌手中的一個“燙手山芋”

  質(zhì)疑王持昌的人稱其有借機斂財之嫌;力挺王持昌的人則稱這樣的非議無疑是在“傷口撒鹽”.而在批評質(zhì)疑之外,“小悅悅的27萬元公益捐助款到底歸誰所有”、“小悅悅父親究竟有沒有權(quán)利對小悅悅的遺產(chǎn)任意處置”等一系列問號背后,反映的是近年來我國慈善事業(yè)呈現(xiàn)出的一個新現(xiàn)象--點對點救助現(xiàn)象增多。

  據(jù)民政部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數(shù)據(jù)顯示,今年6月郭美美事件發(fā)生后,公眾通過慈善組織進行的捐贈大幅降低。3-5月,慈善組織接收捐贈總額62.6億元,而6-8月總額降為8.4億元,降幅86.6%.與此對應(yīng)的是,點對點的個人捐贈數(shù)額大幅上升,達到1.27億元。

  “點對點救助天然有風險,公眾無權(quán)質(zhì)疑小悅悅父親善款使用”

  由于我國慈善公益組織和社會的信息交流不足,接受捐贈與善款使用不透明;再加之專業(yè)性不強,分工不合理,慈善籌款機構(gòu)、執(zhí)行機構(gòu)職能不清,甚至存在慈善腐敗等原因,使得廣大公眾對慈善組織、機構(gòu)嚴重不信任,廣大愛心人士因而認為直接將錢款交與受助人更放心。

  點對點救助由資助人繞過公募基金或慈善公益組織,將錢物直接交到受助人手中,表面上好像如此不通過第三方的受助更有保證,因為捐助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自己捐出去的錢用在哪了,而且似乎對受助人的幫助也更加直接有效,愛心看起來沒有枉費。

  “但點對點救助首先是有風險的,公眾似乎對這方面還比較缺乏意識”,北京大學法學院非營利組織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錦萍對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表示,在法理上,捐出去的錢有贈與和捐贈的區(qū)別。

  小悅悅一案中,好心人通過媒體報道了解小悅悅一家急需救助,從而將個人錢款直接交予或是通過銀行匯款方式給小悅悅父親,這是典型的贈與。而且在這個過程中雙方甚至未就資金用途作明確的約定。捐贈則是指將款物捐給有資格的慈善組織,往往出于公益性目的,而且捐贈人可以就捐款用途做更明確的約定。社會各界給小悅悅捐款,在這個贈與過程中所有權(quán)發(fā)生了變化,贈與完成后,錢款就是小悅悅父親的了,如果雙方?jīng)]有特別約定,即可以由小悅悅父親任意處置。

  “從這個意義上說,公眾是無權(quán)質(zhì)疑小悅悅父親如何使用這些資金的”,金錦萍強調(diào)說,“換言之,如果這筆善款哪怕在一開始沒用于給小悅悅治病,也不能追究小悅悅父親的責任,除非贈與人之前與小悅悅父親有關(guān)于款項用途的明確約定。這就是點對點方式存在的風險”

  目前這樣的案例并不在少數(shù)。例如很多好心人士在網(wǎng)上看到身患重病的小孩因為沒錢治病,只能放棄治療,于是給小孩父母匯款,后來小孩的病治好了,但小孩父母還在接收來自四面八方的捐款。最后,通過網(wǎng)友曝光大家才了解事情真相,捐助人自然感覺很受傷,但又無可奈何。最近引起廣泛關(guān)注的案例是大連 “小丞博事件”.由于父母粗心,小丞博掉進了熱水盆中,全身45%深2、深3度燙傷。通過媒體報道后,小丞博父母共收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捐款共計16萬元,其中半數(shù)捐款夫妻倆“理不清頭緒”,“去向不明”,而小丞博目前再次住進醫(yī)院,仍舊面臨醫(yī)治難、費用不足的問題。 “善心未得到善待”,捐助人除了感到“很痛心”外,也別無他法。

  “當然也不排除不法分子利用大家的愛心,捏造虛假事實,騙取捐款。如果公眾缺乏判斷力,或者法律意識淡薄的話,中招不是沒有可能”金錦萍表示。

  “慈善組織不是洪水猛獸”

  點對點救助增多除了源于公眾對慈善組織、機構(gòu)的嚴重不信任,媒體在其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視。小悅悅被碾壓一案最早是由媒體披露后才被廣泛知曉,小丞博被燙一事最先也是由媒體報道后才被廣泛關(guān)注,他們的父母也才會收到來自社會的捐贈。

  “媒體報道了大家會去獻愛心,那些媒體沒有報道的呢?他們需要的愛心從哪里來”,金錦萍指出,“慈善不是靠媒體曝光”,媒體精力畢竟有限,報道范圍也不可能那么面面俱到。“點對點救助其次是有缺陷的,容易造成旱澇不均”

  點對點救助首先可能不清楚受助人的真實情況,捐款往往直接打入受助人賬號,收到多少錢、這些錢如何使用、結(jié)余多少錢,往往是筆“糊涂賬”.如上述提到的病治好了卻還在接受捐助,這與獻愛心的初衷嚴重相違背;其次可能只幫助了你知道需要救助的人,例如“熟人社會”里社區(qū)、單位中有困難的鄰居、同事,或是經(jīng)由媒體報道的困難人士,那些你不知道的,更需要救助的人可能還沒有得到救助。所以依靠慈善組織專業(yè)化的操作,慈善資源才可能得到更加合理的運用,才會幫助到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談到國內(nèi)慈善組織目前所處的輿論環(huán)境,金錦萍認為,媒體也好,公眾也好,的確需要對慈善組織進行批評和監(jiān)督,以助于慈善組織的善治和善款的善用。但是目前對慈善組織的批評缺乏理性,往往是為了批評而批評,沒有目的性。“慈善組織不是洪水猛獸”金錦萍強調(diào)說,“慈善組織是不能替代的,依然是廣大公眾參與慈善事業(yè)的必要途徑之一。我們不能因‘信任危機’而抹殺慈善組織的專業(yè)性,也不是意欲摧毀所有的慈善組織,而是要尋找或是打造值得我們信賴的慈善組織”

  近幾年慈善事業(yè)在中國經(jīng)歷了快速發(fā)展期,一方面是國人不斷高漲的慈善熱情,另一方面是接連觸動公眾的慈善事件。慈善成了社會關(guān)注的議題。每個人都在問,中國式慈善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慈善就像鉆石,需要多個橫切面共存”,金錦萍說,“點對點救助當然也有其存在的意義,但我們更需要的是值得信賴的、專業(yè)化的慈善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