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收藏本站
中華彩票 人人公益
//
您的位置:主頁 > 新聞 > 人物自述 > 郭美玲:公益讓人生“下半場”更有意義
郭美玲:公益讓人生“下半場”更有意義

2018-04-17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文梅



郭美玲,北京世紀長河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美年大健康產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授漁計劃公益促進中心理事長、中國首位參加達喀爾汽車拉力賽的女賽車手。

郭美玲說這些年對她影響最大的始終是稻盛和夫和他的經營哲學。她一字一句地向《公益時報》記者述說稻盛和夫那句讓她銘刻于心的話:“人生的意義在于當我們離開時比來到這個世界時靈魂更高尚一些。”

“人生盡頭,若能有如此收獲,當是幸福無憾了。”郭美玲眼中閃爍著某種熱烈的光芒,微笑著說。

社會企業(yè)家:因覺醒而擔當

《公益時報》:你比較推崇中國傳統(tǒng)儒釋道文化以及日本稻盛和夫的經營哲學。這些修習和積淀對你做企業(yè)帶來哪些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郭美玲:這是一種精神食糧,無論對個體還是團隊或企業(yè)發(fā)展都應成為根植于心的靈魂和核心。有一些企業(yè)家在取得一定成績、滿足了基本的物質需求以后,他們可能會選擇移民,或者游山玩水,怡然自得地享受生活。這種選擇固然也沒有錯,但從人類發(fā)展所需的大愛和奉獻而言,這些企業(yè)家內心可能沒有更高層面的精神追求,或者說不具備更廣闊格局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而傳統(tǒng)文化和經典經營哲學的修習、積累就像是一種精神潤滑油,它讓你更加的有信心,更加的有力量,可以投入更多的熱情去做更多的事。這不僅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最精髓之處,也是現今普羅大眾最缺失的東西。

《公益時報》:作為企業(yè)家的一分子,你對于當代中國企業(yè)家群體越來越多地開始關注和投身公益慈善領域怎么看?

郭美玲:我覺得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住著一尊佛。只要每個人能夠將自己內心的雜念和干擾祛除,他們其實都很愿意身體力行地做公益做慈善。我覺得每個人一路走來,最終也是最好的人生訴求就是讓靈魂成長,這是我們要追求的。其實每個人內心都有這樣的訴求,只是在人生旅途中,他們有意無意地被雜念和欲望蒙蔽了雙眼,而重新打開雙眼和開啟心靈之門,是需要一個學習和領悟的過程的。走過的路越多,經過的事越多,大家會愈加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物質的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名利都是身外物。只有放下這些東西,我們才有可能尋得幸福,精神世界才能更充實豐盈。”

《公益時報》:知易行難。有些東西悟得到,未必行得到啊。

郭美玲:是的,這很難。這在我看來就是人如何對峙自己的習性。如果你已經意識到自己身上某些不好的習性,你又有著非常強烈改變的愿望,你就要有時時自省覺察之心。你的“念”升起的剎那,你的“覺”也要迅即跟上,及時拉回你不好的“念”,你才能夠進步和提升。從個體角度而言,形成覺察且經常自省反思并不容易,但如果你周邊有這樣一個“場”,形成這樣一個大的隊伍,你就可以不由自主的融入其中,被帶動被升華。

《公益時報》:你認為一個普通的企業(yè)經營者與一個勇于擔當社會責任的企業(yè)家之間本質的區(qū)別何在?

郭美玲:本質的區(qū)別就在于,你心中是否升起了大愛和擔當以及責任。每一個經營者的經營之路起步不同,個人覺醒的早晚也不同。覺醒早的經營者,心中大愛就升起的早,他勇于承擔社會責任,他就是個社會企業(yè)家;當一個經營者始終困頓糾結與個人利益,心中的大愛無法釋放出來,他就是一個普通的經營者,一個世俗意義上的老板,或者叫“財富的擁有者”。其實這二者之間并無嚴格的界限,只要他能釋放大愛,轉念為利他而奮斗,他就不再為簡單的利益所羈絆,而是心系大眾和國家,就是了不起的自我升華。若不然,就只能永遠被私欲和私利所牽絆鉗制——做金錢的奴隸,其實是非常辛苦和可憐的。

其實,我們每個人非常渺小,與一粒沙子、一棵樹沒有什么分別。當你明白這些道理之后,你的私欲、雜念和牽絆就越來越少,生活工作就會輕松愉悅很多。做企業(yè)也是一樣,當你不再把利潤當作衡量企業(yè)成敗的唯一指標,不在“虧”和“賺”里面打轉,而是把奉獻和利他作為企業(yè)價值引導的時候,你的成就感和獲得感會倍增,幸福感會更濃烈。所以說我們?yōu)槭裁闯Uf“要用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這是不容易的。

《公益時報》:作為中國當代企業(yè)家的一員,你對企業(yè)家伙伴們有何建言?

郭美玲: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們這些企業(yè)經營者趕上了國家的好政策和好時代,才得以取得今天的成果和收獲。如果說以前我們的企業(yè)家整天就琢磨著怎么賺錢,現在開始覺悟投身公益慈善的價值和意義,那就需要調整思路和視角,認真地想想該怎么花錢,怎么能花得到位、花得有價值。

很大程度上企業(yè)家們也是杠桿,一旦他們找到合適的支點,齊心協力將其撬動,就能把公益與大愛的洪流引入到我們的周邊,引入到社會各個角落,用愛打開人心,從而開啟人性真善美的原力。當下的中國需要這種愛的原力更多的涌入,它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產物。愿我們的企業(yè)家伙伴們開啟從物質向精神穿越之門,升華靈魂,讓自己人生的“下半場”更加充實有意義。

“益行者”:打造愛的能量場

《公益時報》:2017年,你加入了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首期“益行者”隊伍。對你來說,這樣的一個人生階段花時間和精力去深度學習公益慈善,意義何在?

郭美玲:我一直在思考,作為一個企業(yè)經營者,要讓我們的企業(yè)與社會形成一個可持續(xù)的良性循環(huán),在財富持續(xù)流動、涌入的同時,如何將其更好的回報和反哺社會。過去這方面我覺得自己很不得法,因為主要精力都放在企業(yè)經營,如何將財富回饋社會,這是一門學問。

我已經做了四年多“授漁計劃公益促進中心”的理事長,現在我們的授漁基金會也已經獲批。當我們投入公益行業(yè)的規(guī)模越來越大,相應的,對于我們從事本行業(yè)的專業(yè)要求也會越來越高,我不能做一個不稱職的理事長。同時,我也是企業(yè)的管理者,如何帶好團隊,做一個好的引路人和倡導者,同樣責任重大,所以對我來說學習公益慈善的專業(yè)知識是當下必須馬上去做的一件要緊事。

在此過程中,如何用更有意義、更有收益、甚至不露痕跡的方法去做公益慈善就是亟待我們深思的問題。比如說現在開始提倡做“社會企業(yè)家”,當我學完相關課程之后,很快就投資了一個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的項目,要知道以前我們對這樣的項目關注度并不高,介入的也很少。但現在我就開始尋找一些社會痛點的項目,嘗試把寶貴的資源和資金投給這些項目。這實質上是一種杠桿作用,我們尋找到合適的支點,然后努力的撬動它,那么這個社會就會不斷進步,就會越來越美好。

在北大光華“益行者”的大家庭里,我發(fā)現并找到了一群心靈美好且志同道合的伙伴,其中還有一些專業(yè)、資深的公益大咖,比如徐永光老師,他在公益界深耕了幾十年,很了不起。在這個團隊里,我們都像滿懷赤子之心的孩童,如饑似渴地學習和修行。我們彼此之間的交流坦誠直率,毫無保留,互相扶持和幫助。益行者團隊的能量場讓我特別喜歡,他們所體現出的那種融合、開朗和無私深深地打動著我、感動著我。我就在想,如果我們周邊能夠出現越來越多這樣的伙伴,那這個社會自然也就更加的和諧美好。“益行者”在這方面做了很好的引領和示范。

■ 本報記者 文梅